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蔓延使国际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秩序转型背景下面临多重挑战:企业走出去的难度增加、国际政治博弈环境日趋复杂、海外国家形象分歧拉大,如何继续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融合、化解国际政治博弈风险、全面立体展示国家形象成为中国未来改革和发展必须回答的重大命题。国际发展援助是中国应对全球挑战的重要方式,援助过程中建立的发展合作伙伴关系能为中国继续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创造空间,有助于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虽然已有研究充分讨论了发展援助对受援国的经济社会效应,但总体而言,发展援助会对援助国带来何种影响尚未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估。近年来,中国对外援助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发展援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发展援助在话语场域所呈现的面貌却与援助影响力不断上升的事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些国际学者和媒体认为我国的援助服务于外交政策和国家利益,目的是攫取资源而非推动当地发展;而国内民众则认为我国的发展援助不计成本,与国内发展目标相冲突。客观评估中国对外援助的效果,有助于回应学术界和民众对我国援助的质疑和批评,为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创造条件,化解大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摩擦和冲突,全面立体的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基于上述理论和现实背景,本文以厘清中国国际发展援助的基本事实为出发点,以评估中国国际发展援助收益和回报为落脚点,从经济收益、政治收益和社会收益三个层面系统、全面的评估了中国援助对本国的影响。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后,首先,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建立了融合经济收益、政治收益和社会收益于一体的理论分析框架,从企业海外市场行为、国际政治议价能力以及海外国家形象等方面对援助的收益进行评估。其次,从国际资源转移、全球财政联邦主义以及全球公共物品等理论视角出发讨论中国国际发展援助有效性,并细致讨论了对外援助影响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行为、国际政治议价能力以及海外国家形象的作用机理。再次,澄清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事实,梳理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演变、基本状况与实施机制。最后,在厘清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基于中国对外援助的客观事实,利用中国援助数据集、海关数据库、中国全球投资追踪数据、联合国大会投票数据集及非洲晴雨表数据集,系统评估了中国对外援助的收益。文章实证部分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从经济收益部分来看,中国对外援助能够推动我国企业的出口和投资。发展援助为国际发展合作提供了融资,新兴经济体在参与全球发展合作的过程中提供了援助、贸易和投资相结合的新模式,本文基于中国对外援助和企业出口与对外投资的客观现实考察了这种模式的有效性。研究发现:中国的对外援助推动了总出口的增加,对总投资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考察出口和投资的结构,发现中间品出口和能源矿产投资受援助资金的影响较大。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援助资金对出口和投资的影响存在差异,官方发展援助对出口产生积极影响,而其他援助资金的更有利于投资;援助对出口和投资的影响集中在与中国发展合作比较密切的国家样本中。机制检验发现对外援助通过为企业出口和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软实力是对外援助推动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行为的重要原因。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中国的对外援助有益于受援国福利改善,也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收益和回报,这些发现为中国继续参与国际发展合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支撑。第二,从政治收益部分来看,中国对外援助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国际政治议价能力。国际政治议价会影响全球发展资源分配结果,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国际政治议价能力的挑战,导致这些国家在全球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已有研究发现发达国家会通过对外援助影响其他国家的行为进而提升本国的国际政治议价能力,但仍然缺乏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相关证据。本文基于中国对外援助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客观事实,考察了发展中国家援助对国际政治议价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对外援助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国际政治议价能力,这种效应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国民人均收入比较低的样本,中国在援助的过程中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发展合作伙伴关系,从而使这些国家在国际政治上采取了与中国更为类似的立场。机制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对外援助并不是通过西方国家的“买投票”机制来提升本国的国际政治议价能力,而是通过援助建立双边发展共同体、增进双边互信的方式获得了受援国在国际政治上的支持。最后,本文研究发现中国援助拉大了受援国和美国的国际政治距离,中国援助虽然能帮助中国应对来自美国的挑战,但仍然不能抵消美国战略及其国际同盟的影响。第三,从社会收益部分来看,中国对外援助有助于改善中国的海外国家形象。海外国家形象在全球化进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会带来经贸利益,负面的国家形象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对外援助是塑造海外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但仍不清楚对外援助如何影响受援国民众对援助国的看法和评价。本文利用个体与中国援助项目的距离作为识别条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中国的对外援助能够改善海外国家形象,这一结论在考虑了诸多遗漏变量因素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部分发现中国的对外援助主要是通过改善援助地区民众的经济社会状况来塑造中国海外国家形象。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对外援助的效果在城市样本、受过教育的样本、社会资本比较丰富的样本比较显著;如果个体认为中国经济援助有效或者认为美国对该国没有实际影响,援助的影响会更加明显;援助项目影响的空间范围大约是150km,超过这个距离后,对外援助项目的影响不再显著。对非援助为展示中国海外国家形象提供了素材,这些发现表明中国援助有助于塑造海外国家形象,中国援助项目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经济社会状况,也受到了受援国民众积极正面的评价。较之于已有研究,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了援助收益的理论框架,综合评估了对外援助的收益和回报。已有关于国际发展援助收益和回报的研究主要关注了援助的经济效益,即对援助国出口和投资的影响,但忽略了政治收益和社会收益。本文首先从投资和出口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了援助的经济收益,其次从国际政治博弈的视角考察了援助的国际政治意义,最后基于中国海外国家形象讨论了援助的社会收益。二是拓展了对外援助的研究视角,全面分析对外援助带来收益的机理。一方面,现有关于发展援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援助国,本文以新兴援助国中最主要的国家为例,考察了国际发展援助的经济社会效应,有助于增进学术界和政策界对不同援助模式的理解;另一方面,已有研究缺乏对援助收益机理的研究,本文在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讨论了援助收益的机理,对理解新兴援助国援助收益的实现路径十分重要,弥补了文献中对援助收益机制研究的不足。三是改进了收益评估的识别策略,得到可靠的因果效应。已有研究大多利用工具变量的思路去解决内生性问题,进而将回归系数解释为因果效应,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利用高维固定效应和地理分析方法,尝试寻找新的识别策略和变异来源,改善已有研究在方法层面的不足。结合本文研究结论以及中国国际发展援助的基本事实,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一,中国对外援助制度要同时兼顾本国和受援国的发展需求,要根据本国经济发展和资金供给能力的实际状况做到量力而行,也要与受援国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帮助受援国克服发展和增长障碍。具体而言,一是要依托对外援助增强双边政治经济联系,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二是要推动建立主权相容的国际发展援助体系,加强对外援助领域的多边政策沟通,充分考虑其他国家的对外援助行为,提升全球各国发展援助行动一致性。三是要完善中国对外援助的风险和收益评估机制,积极管控援外项目风险,提升援外项目透明度和瞄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