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发展援助的收益评估与制度优化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7880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蔓延使国际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秩序转型背景下面临多重挑战:企业走出去的难度增加、国际政治博弈环境日趋复杂、海外国家形象分歧拉大,如何继续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融合、化解国际政治博弈风险、全面立体展示国家形象成为中国未来改革和发展必须回答的重大命题。国际发展援助是中国应对全球挑战的重要方式,援助过程中建立的发展合作伙伴关系能为中国继续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创造空间,有助于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虽然已有研究充分讨论了发展援助对受援国的经济社会效应,但总体而言,发展援助会对援助国带来何种影响尚未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估。近年来,中国对外援助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发展援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发展援助在话语场域所呈现的面貌却与援助影响力不断上升的事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些国际学者和媒体认为我国的援助服务于外交政策和国家利益,目的是攫取资源而非推动当地发展;而国内民众则认为我国的发展援助不计成本,与国内发展目标相冲突。客观评估中国对外援助的效果,有助于回应学术界和民众对我国援助的质疑和批评,为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创造条件,化解大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摩擦和冲突,全面立体的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基于上述理论和现实背景,本文以厘清中国国际发展援助的基本事实为出发点,以评估中国国际发展援助收益和回报为落脚点,从经济收益、政治收益和社会收益三个层面系统、全面的评估了中国援助对本国的影响。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后,首先,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建立了融合经济收益、政治收益和社会收益于一体的理论分析框架,从企业海外市场行为、国际政治议价能力以及海外国家形象等方面对援助的收益进行评估。其次,从国际资源转移、全球财政联邦主义以及全球公共物品等理论视角出发讨论中国国际发展援助有效性,并细致讨论了对外援助影响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行为、国际政治议价能力以及海外国家形象的作用机理。再次,澄清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事实,梳理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演变、基本状况与实施机制。最后,在厘清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基于中国对外援助的客观事实,利用中国援助数据集、海关数据库、中国全球投资追踪数据、联合国大会投票数据集及非洲晴雨表数据集,系统评估了中国对外援助的收益。文章实证部分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从经济收益部分来看,中国对外援助能够推动我国企业的出口和投资。发展援助为国际发展合作提供了融资,新兴经济体在参与全球发展合作的过程中提供了援助、贸易和投资相结合的新模式,本文基于中国对外援助和企业出口与对外投资的客观现实考察了这种模式的有效性。研究发现:中国的对外援助推动了总出口的增加,对总投资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考察出口和投资的结构,发现中间品出口和能源矿产投资受援助资金的影响较大。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援助资金对出口和投资的影响存在差异,官方发展援助对出口产生积极影响,而其他援助资金的更有利于投资;援助对出口和投资的影响集中在与中国发展合作比较密切的国家样本中。机制检验发现对外援助通过为企业出口和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软实力是对外援助推动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行为的重要原因。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中国的对外援助有益于受援国福利改善,也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收益和回报,这些发现为中国继续参与国际发展合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支撑。第二,从政治收益部分来看,中国对外援助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国际政治议价能力。国际政治议价会影响全球发展资源分配结果,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国际政治议价能力的挑战,导致这些国家在全球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已有研究发现发达国家会通过对外援助影响其他国家的行为进而提升本国的国际政治议价能力,但仍然缺乏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相关证据。本文基于中国对外援助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客观事实,考察了发展中国家援助对国际政治议价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对外援助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国际政治议价能力,这种效应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国民人均收入比较低的样本,中国在援助的过程中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发展合作伙伴关系,从而使这些国家在国际政治上采取了与中国更为类似的立场。机制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对外援助并不是通过西方国家的“买投票”机制来提升本国的国际政治议价能力,而是通过援助建立双边发展共同体、增进双边互信的方式获得了受援国在国际政治上的支持。最后,本文研究发现中国援助拉大了受援国和美国的国际政治距离,中国援助虽然能帮助中国应对来自美国的挑战,但仍然不能抵消美国战略及其国际同盟的影响。第三,从社会收益部分来看,中国对外援助有助于改善中国的海外国家形象。海外国家形象在全球化进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会带来经贸利益,负面的国家形象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对外援助是塑造海外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但仍不清楚对外援助如何影响受援国民众对援助国的看法和评价。本文利用个体与中国援助项目的距离作为识别条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中国的对外援助能够改善海外国家形象,这一结论在考虑了诸多遗漏变量因素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部分发现中国的对外援助主要是通过改善援助地区民众的经济社会状况来塑造中国海外国家形象。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对外援助的效果在城市样本、受过教育的样本、社会资本比较丰富的样本比较显著;如果个体认为中国经济援助有效或者认为美国对该国没有实际影响,援助的影响会更加明显;援助项目影响的空间范围大约是150km,超过这个距离后,对外援助项目的影响不再显著。对非援助为展示中国海外国家形象提供了素材,这些发现表明中国援助有助于塑造海外国家形象,中国援助项目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经济社会状况,也受到了受援国民众积极正面的评价。较之于已有研究,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了援助收益的理论框架,综合评估了对外援助的收益和回报。已有关于国际发展援助收益和回报的研究主要关注了援助的经济效益,即对援助国出口和投资的影响,但忽略了政治收益和社会收益。本文首先从投资和出口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了援助的经济收益,其次从国际政治博弈的视角考察了援助的国际政治意义,最后基于中国海外国家形象讨论了援助的社会收益。二是拓展了对外援助的研究视角,全面分析对外援助带来收益的机理。一方面,现有关于发展援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援助国,本文以新兴援助国中最主要的国家为例,考察了国际发展援助的经济社会效应,有助于增进学术界和政策界对不同援助模式的理解;另一方面,已有研究缺乏对援助收益机理的研究,本文在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讨论了援助收益的机理,对理解新兴援助国援助收益的实现路径十分重要,弥补了文献中对援助收益机制研究的不足。三是改进了收益评估的识别策略,得到可靠的因果效应。已有研究大多利用工具变量的思路去解决内生性问题,进而将回归系数解释为因果效应,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利用高维固定效应和地理分析方法,尝试寻找新的识别策略和变异来源,改善已有研究在方法层面的不足。结合本文研究结论以及中国国际发展援助的基本事实,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一,中国对外援助制度要同时兼顾本国和受援国的发展需求,要根据本国经济发展和资金供给能力的实际状况做到量力而行,也要与受援国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帮助受援国克服发展和增长障碍。具体而言,一是要依托对外援助增强双边政治经济联系,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二是要推动建立主权相容的国际发展援助体系,加强对外援助领域的多边政策沟通,充分考虑其他国家的对外援助行为,提升全球各国发展援助行动一致性。三是要完善中国对外援助的风险和收益评估机制,积极管控援外项目风险,提升援外项目透明度和瞄准度。
其他文献
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为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体现,知识产权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核心要素作用更加凸显。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识产权能力的增强能够助力企业创新,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当前,研发的资金需求大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矛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创新的瓶颈。然而,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拥有极具价值的知识产权,从20
学位
技术创新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有效动力,是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推手。目前我国整体上的自主研发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某些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为此,国家相继提出一系列发展规划,不断强调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决策。作为微观个体的企业是创新中活动中的主力军,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科学有效地组织与协调创新要素。而
学位
全文由导论、本论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本论的内容又由五个子部分组成。导论部分重在提出问题,同时对本文选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点和意义进行了介绍。国内学者对于侦讯语言的研究,主要是从侦查学和语言学两个角度。侦查学对侦讯语言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侦讯策略的侦讯语言,侦讯语言是侦讯策略的体现和载体,即运用侦讯语言,表达侦讯策略,实现侦讯目的。二是侦讯语言运用过程中的合法性问题。主要是基于正
学位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为支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开启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数字化时代。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不仅通过直接的产业形态促进经济增长,更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效率。随着其发展规模的日益扩张,数字经济已迅速成为拉动产业结构变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与传统经济模式迥异,数字经济下的生产要素构成中,具有鲜明流动性、无形性及分散性特征的数据成为重要的价值创造来源
学位
价值链是指基于“碎片”化生产模式,将各生产环节相分离,由不同生产者所进行的专业化共享生产模式。价值链涵盖了从产品研发到最终消费的所有生产流程,反应了供应链上产品的价值创造能力,决定了供应链的竞争优势,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石。价值链的发展伴随着产品生产链条的不断拉长,生产环节的增加意味着增值税税负转嫁次数随之增加,这也就决定了增值税政策不会仅对特定行业产生影响,其作用效果也会随着生产
学位
在新的全球政治、经济形势下,温室效应、大气污染、雾霾污染等一系列气候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各国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都相应采取了不同的对策。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而要实现经济增长同时兼顾对环境的保护,离不开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有利于化解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正是实现这两者双赢的最优之选。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也面临诸多
学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世界各国监管部门和理论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问题的高度关注。伴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产融结合的持续深化,金融成分已充分渗透至经济体系中的各个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也呈现出跨行业传染的新路径和新特征。系统性金融风险跨行业传染既会受到技术关联、商业信用关联等基本面因素的影响,又会受到信息关联、情绪关联等非基本面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不同路径下的影响存在着期限差异,商业信用
学位
自1946年人类发明第一台电脑以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引发了全球的经济数字化转型。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的迅速崛起,已成为数字经济第二大国(UNCTAD,2021)。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0)。数
学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央银行沟通成为“前瞻性指引”等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手段,也成为了中央银行实行预期管理政策的重要工具。央行沟通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传递货币政策信号、对已实施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事后解释等等。通过对市场预期的有效引导,使政策操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强调货币政策调控框架需要得到进一步完善,对中央银行预期管理政策提出了更高的
学位
实现恰当的激励是确保地方政府主动作为的关键,分税制改革后,以财政分权为核心杠杆的纵向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汲取收入的积极性,实现了多年的GDP和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然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的激励依然存在激励不足和激励扭曲的问题。在地方主体税种缺失以及减税降费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加剧,进一步增加了激励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的必要性。地方政府税收努力激励机制的优化涉及地方税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