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研究经阴道放置聚丙烯网片盆底重建术后暴露的高危因素,观察暴露网片局部发生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寻找发生暴露的网片因素。研究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采用经阴道聚丙烯网片盆底重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脱垂程度、部位、绝经时间、体重指数、内科合并症、孕产次、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病率等。通过妇科检查确定有无网片暴露,按国际尿控协会提出的网片暴露类型、时间、位置(Category、Time、Site,CTS)编码进行分类。统计比较网片暴露和非暴露组之间各因素差异的显著性。同时收集暴露后切除网片及周围组织,进行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检查,观察网片植入后阴道组织发生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结果:因POP而接受经阴道聚丙烯网片RPS患者195人,其中单独前壁网片修补180人,单独后壁网片修补1人,全盆腔网片修补14人。共经阴道放置网片209例,其中前壁194例,后壁15例。同时放置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带61人,其中经耻骨后抗尿失禁吊带(TVT)30例,经闭孔(TVT-O)31例。平均随访时间35.08±23.57个月(2~104个月),其中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共行经阴道RPS手术48人,发现暴露7例,暴露率为14.6%,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共行RPS手术147人,发现暴露25人,暴露率为17%。前后共发生阴道网片暴露33例,总体发生率为15.8%。尿失禁吊带暴露1例,暴露率为1.6%(1/61)。按暴露部位计算,前壁31例(15.9%,31/194),后壁2例(13.3%,2/15);除1例暴露入膀胱外,余均暴露于阴道粘膜。按暴露面积计算,直径小于1cm者30例(90.9%,30/33),1-2cm者3例(9.1%,3/33)。临床有分泌物增多及血性分泌物症状者分别为13人和6人,阴道中部粘连2人,暴露入膀胱者手术一年后有间断少量血尿,余无症状。暴露发生时间在1~24个月之间,多在术后半年内(72.7%),平均暴露时间为5.22±4.72月,按照IUGA制定的阴道网片暴露标准编码:2A/T2/S14例,2A/T3/S14例,3A/T3/S11例,3A/T4/S11例,2B/T3/S111例,2B/T2/S19例,2B/T4/S11例,3B/T2/S11例,5A/T3/S51例。均临床治愈。经统计学处理,未发现网片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之间在年龄、体重指数、绝经时间、孕产次、出血量、既往盆底手术史、是否合并糖尿病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发生网片暴露患者组在合并手术术式数量和手术时间上与非暴露组间差异显著(P<0.05)。双元回归分析发现合并术式和手术时间是网片暴露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195人在随访期间除2例前壁膨出达处女膜,余无复发者,客观成功率98.9%,且无1例因脱垂复发再次手术者。暴露网片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聚丙烯网片植入后阴道组织经历了急性炎症反应(2个月内)、慢性炎症反应(2-6个月)和鳞状表皮化生反应(6个月以上),扫描电镜发现6个月以内发生暴露的网片,聚丙烯纤维结构完整,其上有结缔组织缠绕,偶见表面裂纹;而术后6个月以上暴露的网片,聚丙烯纤维上可见明显横行裂纹,纹径20-50μm。研究结论:1. TVM术后发生聚丙烯网片总体暴露率为15.8%。2. TVM术后暴露多为小于1cm者(90.9%,30/33),除1例暴露入膀胱外,多发生在阴道粘膜局部(32/33,96.9%),症状轻微,不影响手术效果。3.合并手术术式数量和手术时间为暴露的高危因素,即同时合并的术式数量越多,手术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网片暴露,而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绝经时间、孕产次因素、脱垂绝对严重程度、内科合并症、既往盆底手术史、出血量、术后病率等无明显相关。4. TVM后2个月内聚丙烯网片可发生急性炎症反应,之后到6个月间为慢性炎症反应,6个月以上出现阴道鳞状上皮覆盖。5. TVM6个月后可出现聚丙烯纤维横向降解现象,是否为网片暴露相关因素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