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野驴(Mongolian Wild Ass or Khulan,Eauus hemionus hemionus),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和蒙古南部的荒漠、半荒漠和荒漠草原环境中。由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从VU级(易危)调整为EN级(濒危),该种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有效保护该物种,众多学者在亚洲野驴生态生物学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包括形态描述与分类、分布与种群数量、社群和领域行为、栖息地选择、觅食生态、繁殖生态、行为时间分配与活动节律、濒危原因与保护对策等方面的研究。2010年7月至2011年10月作者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开展了蒙古野驴栖息地选择研究,运用Vanderploeg& Scavia选择指数与生境因子主成分分析揭示了影响蒙古野驴四季生境选择的关键环境因素。Vanderploeg& Scavia选择指数表明蒙古野驴春、夏、秋3季偏好选择在植物物种数较多(>10)、植被盖度较高(>10%)、植被相对较高(>30cm)、地上生物量较大(>30g/m2)、距水源点距离较近(<5km)、针茅、驼绒藜、梭梭密度较高(>50、>10、>5株/100m2)和假木贼密度较低(<10株/100m2)的区域活动。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影响蒙古野驴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是食物因子(植物种数、植物盖度、地上生物量和主要食物密度)、水分因子(水源点距离)和隐蔽因子(植物高度)。
采用自2005年以来的野外调查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以距水源点距离、坡度、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为评价因子,采用生境评价模型,评价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内蒙古野驴的生境适宜性。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下,春、夏、秋、冬四季潜在总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9784km2、8090km2、9379km2和10856k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4.4%、44.9%、52.1%和60.3%。由于受到国道、矿产开采、冬季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导致研究区适宜生境大量丧失,冬季丧失面积最多,达到6629km2,占冬季潜在总适宜面积的61.1%。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蒙古野驴种群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