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国戏剧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打破了千百年来戏曲一统中国剧坛的状况,形成“话剧—戏曲”二元共生的全新格局。中国话剧作为戏剧现代化的第一代言人,开始了曲折的现代化之旅。80年代以来,话剧危机四伏,因而,剖析“话剧危机”的深层缘由,探讨中国话剧在21世纪的现代化走势,就成为话剧研究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职业化问题是研究话剧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大多数研究者往往点到即止。实际上,职业化是话剧现代化的内在属性,是衡量话剧艺术生产力的有效指标。只有建立完备的职业化演剧体系,才能使话剧的各项运行机制在职业化演出中建立起来,保障话剧现代化顺利进行。可见,从职业化角度切入话剧研究,才能触及话剧再度繁荣的关键——话剧的文化机制建设,为21世纪的话剧发展提供前瞻性指导。鉴于此,本文以20世纪40年代职业化剧团中的佼佼者——新中国剧社为个案,在广阔的文化视野下审视话剧的现代化内涵,厘清职业化与现代化的深层关系,思索话剧突出重围的现实策略。新中国剧社是被迫走上职业化之路的民间职业剧团。在七年的风雨历程中,剧社立足于戏剧艺术的生产流程,从许多方面探索着话剧的职业化之路。首先是经营的职业化。戏剧产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戏剧生产则是文化经济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不但应该从文化,而且应该从经营的角度关注各个环节,把戏剧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艺术生产力,抓住文化经济时代的有利时机,让戏剧早日走向自足发展。剧团经营是戏剧生产的基础,是确保戏剧产品高效优质完成的第一步。新中国剧社始终秉承以民间职业剧团为载体从事进步戏剧事业的经营理念,灵活机动地与国民党周旋,妥善处理与社会各界的关系,审时度势地采取有效的经营决策和经营措施,确保剧团的整体运作。其次是管理的职业化。管理是经营的手段,属战术性范畴;经营是管理的目标,属战略性范畴。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达成组织的运营目标。新中国剧社的管理以演出为纲,以人为本,通过最高管理机构理事会,分别从人事、财务和舞台等三个方面予以管理,因而它在管理过程中既有宏观层面的控制,又有微观层面的协调;既注重精神的愉悦和物质的满足,又注重舞台实践的磨练与提高,呈现出多维度的管理理念。最后是创作的职业化。戏剧创作立足于剧本创作,以导演对剧本的诠释为中心,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演出和舞台美术工作者等演职员的通力配合共同完成戏剧产<WP=4>品。这种独特的创作属性要求创作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彼此沟通思想,协调行动。因此,用一个核心理念来统摄创作中的相关因素,就成为剧团戏剧创作中至关重要的步骤。新中国剧社完全以上演要求为指导,强调剧目的地域性、现实性和文化性,既注意迎合观众的欣赏趣味,又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引导观众的审美品格,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为剧社的终极目标。尽管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新中国剧社存在许多职业化缺陷,然而,在话剧现代化的共同语境中,分析它的利弊得失,依然能够为当下话剧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20世纪中国话剧的现代化发展是不充分的,当前话剧的形势也是万分危急的。在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如何尽快转变剧团的职能,调动戏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民族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已成为我们当下不得不快速、高效地应对的问题。话剧作为一种文化机制,它的繁荣同时受到自身的机制建设和社会环境中诸如政治、经济、法律等文化机制的制约。高度的职业化能够完善话剧的创作机制、管理机制、经营机制以及相关的评论机制,并推动制约话剧发展的诸文化机制的完善。因此,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推动力量,从自主地改革开放到在外力作用下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转化时,21世纪话剧的现代化之路,就必须迅速地完善职业化及其各项机制。只有如此,才能摆脱困境,突出重围,迎来话剧的再度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