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探讨了台湾桤木幼苗在四种不同栽培土壤条件下(T1、T2、T3、T4),施用不等量的氮肥(无氮N1、少氮N2、高氮N3)对其生长情况在苗高、地径、生物量、根瘤生长、根瘤固氮酶活性、以及生理和光合特性等方面上的影响效果,通过初步比较台湾桤木小苗的生长、根系结瘤,以及生理性质等因子分别在不同土壤种类、氮肥水平上的差异,分析主要作用因素及原理,对苗期生长适应性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价,为台湾桤木在广西引种苗期栽培养护提供依据;并在广西全区设11个不同林场造林点进行区域引种造林试验,共造纯林15hm2,在各造林地设立一个标准地(10m×30m),标准地内含60株左右苗木,跟踪调查与测定,通过对不同区域引种的台湾桤木幼林整体林相干形、生长情况、病虫害等指标的调查比较,分析气候、立地、土壤等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综合评价台湾桤木在广西境内的引种造林效果,对台湾桤木区域生长适应性效果进行判定,分析适生区条件,确定其在广西境内的最佳栽培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苗期对土壤及氮肥浓度适应性,从生长方面研究结果:随着氮肥的量增加,幼苗苗高、地径成不同趋势变化,少氮促进生长,高氮抑制生长,平均单株总生物量则一致表现为依次减少,表现为N1>N2>N3,不施加氮肥效果最好;在少氮水平,植株高而细,促进苗高,但地径生长幅度不大;在高氮水平,苗木表现为前期生长良好且迅速,后期不利生长。其中相对苗高、地径长势综合来说最优处理的土壤条件为黄心土,施加氮肥量为6g(T2N2),即偏酸性富含有机质、养分含量高的是育苗最好土壤,用氮肥量以少量或微量,每株≤6g为最佳范围。(2)苗期对土壤及氮肥适应性,从生理方面研究结果:表现差异性极大且规律各不相同;氮肥对苗木可溶性蛋白含量的积累影响较小;初期施用氮肥能够抑制丙二醛的积累;从可溶性蛋白积累和减少丙二醛生成方面,T2的酸性黄心土不用氮肥处理最佳,T3的弱酸性红壤土最佳施肥方案为少量氮肥配合使用,T4的碱性红壤土差异不明显;叶绿素含量为低氮肥较优于无氮和高氮肥,从有利于叶绿素生成方面,最高含量处理组合为T1N3,即T1的强酸性富含营养物质的黑壤土,适当增加氮肥配合处理是最佳措施;各处理的光饱和点在1056.81-1923.78μmol·m-2·s-1之间不等,光补偿点均在10.36-32.91μmol·m-2·s-1不等;从氮肥对苗木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来看,无氮肥处理下光合性质表现较优于其它两种处理。(3)根瘤分布主要在主根根部着生有大体积根瘤,其余在须根上成颗粒状大面积散生,尤其以不施加氮肥处理根瘤数量最多,氮肥会抑制根瘤的生成。固氮酶活性在四种土壤下整体表现为T2>T3>T1>T4,在无氮肥水平下最高;最高值出现在T2黄心土中无氮肥处理达6.13μmol·g-1·h-1的乙烯还原量,其相应的固氮量为57.2μg·g-1·h-1。(4)土壤性质与幼苗生长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与各生长因子成负相关关系;与苗高成显著正相关的为水解氮含量;与地径成显著正相关的为有机质、氮含量和有效磷含量;全磷与幼苗地上干重和总生物量成正相关;全钾与叶绿素、根瘤干重成显著正相关;根瘤固氮酶活性与水解氮显著正相关;可溶性蛋白与全磷、全钾显著正相关。(5)在广西的造林试验结果显示,各试验林地生长结果差异显著:3a林木生长量在各林场由大到小为:玉林林科所>维都>.三门江>高峰>良凤江>黄冕;2a林木生长量由大到小分别为:维都>黄冕>六万>派阳山>天洪岭>大容山>大桂山。生态生长结果:冠幅差异不显著,叶片大小极显著差异,但长宽比相同,变异性较小。(6)对引种区林分生长影响因子相关分析可知:主要气候因素是年均气温和≥10℃活动积温,其次是降雨量;主要立地因子影响最大是坡向;主要影响的土壤因子为有效磷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