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我国直接融资市场以债券市场为主,2016年末我国债券市场托管量已达58.14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列第三。自2012年我国对外公布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以来,无论是在社会融资存量还是增量中,企业债券融资成为仅次于人民币贷款的第二大融资方式,截至2016年末,我国社会融资存量规模高达155.9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企业债券存量融资为17.92万亿元,占比11%;当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规模178,023亿元,其中企业债券增量融资为29,993亿元,占比17%,而2012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规模157,631万元,其中企业债券增量融资为22,551亿元,占比14%。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我国债券市场保持了繁荣发展,市场主体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产品不断丰富,债券融资规模不断上升,制度不断完善,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因此,我国债券市场的健康、稳定、有序、快速发展对于维护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十分重要。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一共经历四次流动性危机。本文以2008年金融危机后发生的四次流动性危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和数据分析,总结了引发我国债券市场流动性危机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流动性危机主要与包括季节性因素、人民币贬值因素和信用事件因素密切相关,但这些常规因素并非决定因素,只是起到助推或加强流动性紧张的作用;社会融资需求的增长与货币的收紧造成资金缺口,是2011年和2014年底两次流动性危机爆发的主因。金融机构高杠杆、期限错配严重造成的监管机构持续去杆杠,是2013年年中和2016年底两次流动性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货币强刺激和房地产投资,造成实体经济越发疲软,产能严重过剩,虚拟经济繁荣,而长期存在的二元融资结构,又加剧了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矛盾,使得过度资金滞留在金融体系空转,是流动性危机的根本原因。最后,结合四次流动性危机产生的原因,本文从加强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三方合作以及控制负债规模两个方面提出预防和应对流动性危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