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疮痂病是宁夏乃至全国重要的马铃薯病害之一,每年在我国各地区均有不用程度的发生,严重影响马铃薯品质及产量。明确宁夏马铃薯疮痂病的症状、发生规律、病原种类及其防治措施对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0年10月、2021年11月在马铃薯收获前期,对宁夏农业不同生态类型区,涉及宁夏4个地级市、9个县、17个乡镇,进行了马铃薯病害发生情况随机调查。同时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利用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马铃薯疮痂病的生物防治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摸清了宁夏马铃薯疮痂病发病程度和分布区域,明确了疮痂病发病时期及其危害部位,初步分析了品种、耕作方式、土壤类型和灌溉方式是影响马铃薯疮痂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宁夏马铃薯疮痂病17个调查样点中有11个调查点发病,占调查样本总数64.7%,主要分布在平罗、海原、西吉、原州和同心各县乡(镇),发病15%以上主要分布在海原县曹洼乡、西吉县将台乡和西吉县马莲乡,有6个点未发病,占调查样本总数的35.3%,主要分布在盐池王乐井乡、冯记沟乡、青山乡、同心高庄乡、隆德好水乡和彭阳冯庄乡;发病时期均在结薯期,发病部位均在薯块;在发病样本数中青薯9号发病样本数较高,希森6号未发病样本数较高,连作方式种植马铃薯疮痂病发病较普遍,轮作种植方式种植马铃薯疮痂病均未发病,在黄绵土上种植的马铃薯疮痂病占发病调查数较高,在新积土上种植马铃薯疮痂病占未发病调查数较高,灌溉方式为滴灌发病率较高,旱地无灌溉的发病率较低。2.明确了宁夏马铃薯疮痂病病斑的症状及其分布区域,分离出具有放线菌特征的菌株,获得了致病菌株,明确了病株致病性,不同菌株之间形态差异显著,厘清了宁夏马铃薯疮痂病病菌存在5个种。宁夏马铃薯疮痂病病斑有3种类型,分别为平状型病斑、凸起型病斑、凹陷型病斑,平状型分布在石嘴山市;凹陷型分布在吴忠市;平状、凹陷型分布在中卫市;凹陷型、凸起型、平状型3种类型固原市均存在;分离出69株具有放线菌特征的菌株,其中优势菌株有17株,固原市和吴忠市分别为11株、4株;盆栽回接验证后获得8株致病菌,分别为菌株X-1,X-2、g4、g1-2、g3、GX-1、GX-3、GX-5;采用小薯片法明确了菌株致病性之间存在差异,其中菌株X-1、X-2、g4病斑面积最大;通过16SrDNA序列分析,明确了宁夏马铃薯疮痂病病菌存在5个种,分别是欧洲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europaeiscabiei)、德干链霉菌(Streptomyces.deccanensis)、金黄色链霉菌(Streptomyces.anulatus)、球孢链霉菌(Streptomyces.globisporus)、加利利链霉菌(Streptomyces.galilaeus)。结合小薯片法判断金黄色链霉菌(Streptomyces.anulatus)、德干链霉菌(Streptomyces.deccanensis)、球孢链霉菌(Streptomyces.globisporus)为致病性强的菌株,均来自于疮痂病发病率较高的西吉县马莲乡。3.明确了哈茨木霉M-17生物菌剂对不同病原菌抑制能力,通过盆栽试验与田间试验,从马铃薯出苗率、防治效果、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等方面调查,筛选出了防治马铃薯疮痂病适宜生物菌剂。扫描电镜试验结果表明:哈茨木霉M-17对病原菌X-2抑制能力较强;盆栽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哈茨木霉M-17+中生菌素处理下马铃薯出苗率和防效最高,达到86.27%,66.19%(盆栽试验)、82.38%,63.29%(田间试验),哈茨木霉M-17+中生菌素处理下病情指数达到最低,为5.92(盆栽试验)、6.85(田间试验)。通过对土壤根际有益微生物的统计分析,哈茨木霉M-17+中生菌素处理可提高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综合来看,哈茨木霉M-17+中生菌素处理对提高马铃薯产量及商品薯率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