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外膜囊泡(OMVs,Outer membrane vesicles)是一种在不破坏细菌细胞膜条件下也能分泌出来的包含生物学活性物质的囊泡状复合体,大小在20-400 nm之间。研究表明外膜囊泡是细菌转运毒力因子的重要途径,也是干扰宿主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部分,其在细菌建立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课题组前期实验结果表明细菌中的非编码小RNA(small RNA,sRNA)能够响应宿主肠道微环境的变化,调控细菌代谢甚至是毒力基因的表达,并且可能影响到细菌外膜囊泡及细菌整体毒力水平。相对于蛋白质途径的调控作用,sRNA这种特殊的调控因子有着快速应答的优点。但是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aemorrhagic E.coli,EHEC)菌株中,sRNA对其细菌外膜囊泡的表达调控情况还不清楚。在此背景下,实验利用超速离心与密度梯度离心建立了EHEC菌株细菌外膜囊泡提取方法,通过负染电镜对外膜囊泡的形态进行观察,并对细菌外膜囊泡中蛋白进行了初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外膜囊泡大小并不均一,直径20 nm到250 nm不等,呈无色透明的球状小泡,边缘光滑、整齐;大囊泡周围有时包裹着一些小囊泡。同时分析sRNA对外膜蛋白及外膜囊泡生成的调控作用。实验结果表明sRNA高表达后,EHEC 0157:H7 Sakai菌株外膜蛋白以及外膜囊泡的表达均会有一定增加。进一步,利用免疫印迹、免疫胶体金、SDS去垢剂及蛋白酶K组合实验、密度梯度分离后免疫印迹等技术对外膜囊泡中可能的新型毒力因子进行鉴定。最后,我们研究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外膜囊泡的一系列生物学活性,研究表明细菌外膜蛋白,三型分泌系统蛋白及细菌外膜囊泡表达的改变会对细菌的黏附能力,溶血能力,细胞毒性等致病能力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综上可见,肠道复杂的微环境会引起sRNA表达的改变,从而引起细菌外膜蛋白,三型分泌系统蛋白及细菌外膜囊泡表达及产生的改变。本课题初步探究和鉴定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外膜囊泡的新型毒力因子,并探讨了其对细菌致病性的可能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致病机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