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是指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其中多数为起源于内膜腺体的腺癌,称子宫内膜腺癌或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虽然它预后较好,但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某些欧美国家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已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首位,且晚期内膜癌预后差,临床治疗手段局限。目前有关其发生、发展的具体分子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所以研究其机制对于内膜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十分重要。最新研究表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是细胞生长的中心调控因子,核糖体S6蛋白激酶(ribosomal protein S6kinases,p70S6K)是mTOR的直接底物,并且是调控蛋白质合成的关键信号分子。已有研究报道mTOR/p70S6K信号传导通路参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mTOR/p70S6K信号途径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而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染色,研究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磷酸化mTOR(p-mTOR)和磷酸化p70S6K(p-P70S6K)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7年8月—2008年6月病理科存档子宫内膜组织标本蜡块81例。其中增殖期子宫内膜10例,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11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12例,子宫内膜腺癌49例(原位癌12例,Ⅰ期15例,Ⅱ期12例,Ⅲ~Ⅳ1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过放疗,化疗及激素治疗。年龄26~86岁。2.实验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检测p-mTOR,p-P70S6K在良恶性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多组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来判断p-mTOR与p-P70S6K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检验水准均为a=0.05。结果1.p-mTOR主要在细胞膜和细胞浆表达,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平均灰度值如下:增殖期:46.59±3.39,单纯性增生:53.33±4.07,不典型增生;60.43±2.95,原位癌:68.14±4.28,Ⅰ期:74.95±5.32,Ⅱ期:85.37±4.24Ⅲ~Ⅳ期:89.47±4.37,有淋巴结转移组:91.67±2.97无淋巴结转移组:76.67±8.31。各期别平均灰度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转移组与无淋巴转移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2.p-P70S6K主要在细胞浆及细胞核表达,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平均灰度值如下:增殖期:53.34±2.43,单纯性增生:71.24±3.38,不典型增生:77.38±3.54,原位癌:81.66±3.68,Ⅰ期:89.52±6.03,Ⅱ期:95.95±5.32,Ⅲ~Ⅳ期:100.92±6.00,有淋巴结转移:102.03±5.82,无淋巴结转移:89.73±7.85。各期别平均灰度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3.p-mTOR与p-P70S6K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发现p-mTOR与p-P70S6K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积差相关系数r=0.947(P<0.01)。结论:1.p-mTOR和p-70S6K的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的增殖程度成正比,提示mTOR/P70S6K信号传导通路可能促进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2.p-mTOR和p-70S6K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提示mTOR/P70S6K信号传导通路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3.p-mTOR与p-P70S6K之间成正相关,提示mTOR阻断剂可能用来治疗子宫内膜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