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政权力量在农村基层的收缩,村级政治组织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稳定的经济支持、组织支持和政治支持,普遍呈现出一种软弱甚至瘫痪的状态,即便是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后这一局面也没有得到多大改变,这极大地削弱了执政党在农村基层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在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已经迫在眉睫。文章以作者亲历的某省GS镇重建村级团组织事件为例,运用新制度主义的观点和理论,并尝试搭建起符合逻辑的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给传统共青团工作带来的严重挑战,通过对村级团组织重建过程的详细描述,揭示了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复兴的制度困境。文章认为,制度有效供给不足是导致村级团组织失败的根本原因,上级政府外生的嵌入性制度不能满足和适应村级团建本身对制度的实际需求,村级团组织并没有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文章中的制度有效供给不足,包含的分析逻辑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生性制度力量供给的有限性;二是外生性制度力量供给的非持续性;三是外生性制度力量的供给与制度变迁主体本身的需求发生错位。从外生性制度和资源介入前后村级团建的明显对比,依然可以看到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强大动员能力,只不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动员能力必须与基层群众的利益需求相契合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支持,否则在外力撤退后,村级组织将难逃重新陷入困境的结局。文章最后提出,新时期必须对共青团等传统村级政治组织的职能和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基层组织重建也必须建立在对宏观环境变化、基层群众需求等相关利益者的分析基础之上,探索完善基层政治组织的设置形式,改进提升基层政治组织的功能。村级政治组织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