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短调民歌。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多维度观察视角出发,对科尔沁蒙古族短调民歌进行描述、分析以及阐释,并探讨了科尔沁短调民歌的传承保护等相关问题。本文由绪论、正文(六个章节)和附录所构成。第一章,探讨了短调民歌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共生关系。伴随着科尔沁部落的形成、发展及演变,科尔沁民歌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即“原科尔沁风格时期”、“古科尔沁风格时期”、“嫩科尔沁风格时期”、“哲理木科尔沁风格时期”。在此,民歌的传统风格也在社会嬗变中不断调整和重新适应。部落文化认同和部落文化的特质决定了科尔沁民歌的风格特征,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形成的叙事性音乐风格对科尔沁短调民歌的叙事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交代了当代科尔沁短调民歌的主要分布区域。第二章,探讨了科尔沁短调民歌的分类与民众观念、民俗生活之间的关系。其中,从主位和客位的视角对科尔沁民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类阐释。笔者认为,科尔沁民歌的传统分类法是不成文的“地方性知识”,它隐含在科尔沁蒙古人有关民歌的传统观念和行为之中,通过民间概念表达着不同民歌类型的界定,它不仅以内在的逻辑体现着主位分类的合理性,而且反映出科尔沁民众对民歌本质特征的看法。与此同时,它也为客位分类奠定了认知短调民歌特性的基础。第三章,笔者尝试运用——口头程式理论(The Theory of oral Composition)方法,重点探讨了“道沁”(歌手)的表演、表演中的创作、表演的程式、文本及其它们的互动关系。认为,口传音乐的所有事象存在于表演之中,它的存在不是表演之外的任何形式。文本通过表演生成,而表演是一种交流形式,是在特定语境下进行的人际间的互动行为。“文本—表演—语境”是一个彼此关联的整体结构,它们各自的意义只有在这一整体结构中彰显。科尔沁短调民歌作为蒙古族口传音乐的重要体裁,它通过“道沁”(歌手)的表演生成文本,而新的文本既是一种表演的结果又是一次新的创作。第四章,探讨科尔沁短调民歌的歌词特征与音乐形态特征。对音乐形态的分析包括了如下几个方面:其一,通过大量的实例,概括出科尔沁民歌调式分布的基本情况;其二,通过实例主要对科尔沁民歌的音调逻辑、旋律形态以及结构类型进行了归类。如上所述,科尔沁短调民歌音乐形态是较为复杂的音乐现象,其形态构成缘由极为复杂。例如,调式的分布中商调式的排列高于宫调式的现象、旋律线中的下属方向的推进以及调式色彩音出现徵升或徵降等现象是音乐形态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第五章,主要探讨了科尔沁短调民歌与其他传统音乐体裁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科尔沁短调民歌的存在方式不是孤立现象,它与所处、所属的社会文化体系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具体体现在短调民歌与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民间器乐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外部延伸之上。从音乐史的角度探究其所产生的根由,可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首先,蒙古族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多部落文化特征,但这种多部落特征不是孤立的部落文化特征来显现,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特征。因此对科尔沁短调民歌在形成、流传以及传承过程中,与其他部落的音乐产生关系是可以理解的。其次,在蒙古族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短调民歌作为科尔沁部落音乐文化系统中的“基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形成与其它音乐体裁之间产生多层面的关系。第六章,主要探讨了道沁(歌手)及其短调民歌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存在方式及变迁。具体来说,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对科尔沁短调民歌的生存现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进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重点探讨了科尔沁短调民歌的传承主体、传承渠道、传承性保护以及对科尔沁短调民歌传承保护提出了具体建议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