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佐拉·尼尔·赫斯顿已被列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黑人女作家。但较之其他哈莱姆作家,她的作品接受之路较为曲折:她生前受毁誉不一,死后十年默默无闻,直至20世纪70年代才被艾丽丝·沃克、海明威等人发掘出来,重放异彩。《他们眼忘上苍》是赫斯顿的代表作,曾一度备受非议,被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批评为“无主题、无信息、无思想”,而当今美国批评界视它为黑人文学必读书和女性主义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因而把它奉为20世纪美国文学经典。它反映了美国黑人女性反抗性别和种族歧视、追求自我的主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赫斯顿及这部作品在黑人民俗呈现方面受到国内外批评家的充分肯定。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对赫斯顿及其作品独特的复兴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解析。 本论文试图透过新历史主义的视角解读这一现象,以期超越狭隘的种族话语模式,丰富赫斯顿研究的视角。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新历史主义反对新批评的纯形式主义封闭式研究,主张在分析文本时将其置于一个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文化语境中。“协和”则是由新历史主义领袖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提出的重要概念。“协和”作为社会能量的运作方式,在“颠覆”与“抑制”两种功能的动态关系中实现。各种社会能量在文学文本与历史语境间不断的交流和协调,趋至平衡。在这一过程中,作家的职责就在于把各种交流协调的社会能量分配给读者,并最终把它们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文本中。 本论文第一章宏观概述赫斯顿及这部小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接受命运。这部小说经历了湮没、复兴、发展的过程:起初由于在种族问题上的“暧昧”态度未得到读者的认可,20世纪70年代受艾丽丝·沃克等人的推介而重新被发掘,又在当代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其艺术魅力受到推崇。第二章借鉴历史文献研究成果,针对主人公珍妮与赫斯顿在性别、种族身份问题的契合点,分别解析了二者在协调双重身份问题上体现出的协和。第三章承接第二章,进一步分析了二者在协调女性身份和黑人特征方面共同体现出的协和。作品表达的女性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思想具有超前性,却未能被当时的批评家尤其是黑人读者所理解。本论文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对该小说的理解,澄清早期批评家和读者对这部作品的误读之处,并对该小说的文本复兴现象给予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