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壁圆筒花岗岩力学特性研究

来源 :湖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afoo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产资源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开采难度不断提高,开采成本也持续增大。巷道开挖改变了原有应力平衡状态,导致了自由面附近围岩产生加卸载作用,与初始应力条件相比,岩体切向应力增大,径向应力变小,岩体处于非均匀的应力状态。因此,研究非均匀应力状态下岩石力学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以厚壁圆筒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利用MTS815电液伺服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对不同孔径花岗岩试样进行单轴压缩及三轴压缩试验,分析不同孔径和围压条件下花岗岩试样的强度、变形及破坏特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单轴压缩下完整试样与厚壁圆筒试样峰值强度、变形特征、弹性模量差别较小,孔径对岩石单轴压缩下力学特性影响较小。三轴压缩条件下完整试样、厚壁圆筒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均没有明显屈服阶段。完整试样和厚壁圆筒试样峰值强度随围压增大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当围压较小时,孔径为10mm、15mm、20mm试样和完整试样的强度差别较小;当围压达到30MPa时,孔径15mm、20mm试样强度明显偏低。相同围压下,厚壁圆筒试样弹性模量与孔径关系不大。(2)单轴压缩下厚壁圆筒试样破坏模式为张剪破坏,孔壁没有明显预先破裂的迹象。三轴压缩下主要的破坏模式为剪切破坏,其剪切面积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减少,且孔径为10mm、15mm的厚壁圆筒试样在高围压下出现沿圆周的层状破坏,孔径为20mm的试样在不同围压下都出现明显的剥离。(3)随着围压的增大,三维H-B准则影响参数m值增大,试样的强度随着围压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围压下,圆筒外壁到内壁每一位置的m值呈现增大趋势,试样承载能力越来越低,孔壁最容易发生破坏,该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
其他文献
QX气藏为碳酸盐岩高压裂缝低渗气藏,储层裂缝分布复杂,常规标准渗流方法测试的结果不能反应储层的实际情况,应力敏感影响较强,供气机理不清,水驱容易沿裂缝突进,研究此类气藏
目的:比较机动和手用Protaper镍钛器械与ISO标准不锈钢器械预备弯曲根管后根管治疗期间急症和器械分离的发生情况。方法:带弯曲根管的慢性根尖周炎患牙165颗随机分为3组,每组
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是21世纪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日常生活与工业生产都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CO_2,这会直接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变暖。近些年来,电催化CO_2还原(CO_2RR)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的广泛关注。而在电催化CO_2RR中存在着析氢(HER)的竞争反应,这大大抑制了阴极的CO_2还原。合成气(syngas,即CO与H_2的混合气体)是通过工业加工生产一些化学品(例如甲醇、乙酸、
混凝土材料的蠕变和应力松弛现象在一定条件下能诱发建筑结构破坏,造成工程事故,研究蠕变和应力松弛有助于减少工程事故的发生。本文通过在混凝土中掺入导电材料使其具有导电功能,研究了蠕变和应力松弛状态下的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变化,建立两种性能之间的关联关系,最终通过电信号表征蠕变和松弛状态下材料的性能变化。首先设计具有一定强度和高导电性能的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最优配合比。分别探究了导电材料,矿物掺合料的类别与掺
山洪泥石流是强降雨条件下,环境脆弱的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其爆发后,会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基础设施、公路等损毁以及环境的破坏等危害。本文以汶川地震震中莲花芯沟为
连铸保护渣的成分组成,决定着保护渣的物理化学性能,而其性能好坏,又对连铸过程能否顺利进行,以及能否生产出高质量的铸坯起着关键作用。在对含氟保护渣进行熔点、粘度等物理
在现有的脱氮技术中,缺氧和好氧交替运行的生物法有良好的经济性。生物脱氮中硝化-反硝化两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并相互影响。即使进水中有足够的有机碳源,相对氨氮,系统出水中仍残留较多硝态氮,说明相对硝化过程,反硝化易受影响,导致脱氮效果不理想。本文采用人工废水在实验缺氧-好氧(A/O)和厌氧-缺氧-好氧(A2/O)装置中,研究了不同运行条件下好氧段及沉淀前后的污泥特性,探究了好氧段及沉淀段污泥特性对缺氧段
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动力装置,在其高速旋转的工作阶段,轴承腔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轴承腔内部油气两相的流动及传热特性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航空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和运行稳定。本文以某型航空发动机轴承腔的简化模型为研究对象,选用4109型航空润滑油,以其理化性质作为参考,采用VOF多相流模型、RNG k-?湍流模型、滑移网格技术对轴承腔内两相流动及传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利用VOF多相流模型捕捉油气两相分界面
债务问题已成为当下我国宏观经济脆弱的一个重要表现,频繁发生的企业债务违约事件不仅直接刺激了债权人的神经,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面对严峻现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
“人”是整个地球环境系统的核心,是土地利用/覆被(LUCC)和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人口空间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区域内的聚集状态,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随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