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边地小说研究

被引量 : 30次 | 上传用户:ke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多民族混居的处所,边地是受汉儒主流文化影响较浅的边缘地带,文化构成相对复杂和多样,富有迥异于主流正统文化的民间色彩,凸显出独特的文化生态状貌。如位于贵州、四川两省交界的湘西,四川、西藏交界的川康,滇缅边地,塞外的科尔沁旗草原等等,就是边地文化空间存在的显例,都具有文化和文学的双重阐释价值。沈从文、端木蕻良、艾芜、周文、蹇先艾、马子华、李寒谷等作家,集约式地描写了上述边地的风土人情,表现了这些地区的人生喜怒哀乐及原始自然生态。这种边地文化的独异性,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以小说的形式,建构出一种另类的文化和文学空间。但是,这类小说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文学样式并没有得到文学史的充分估价,只是将其纳入中原主流文学的大框架中进行品评,尤其是在现代性视野中,边地作为“后发地带”更是失去了全面展示自身价值和意义的可能。因此,如果以“边地小说”来涵括命名这类作品,我们将会获得一个新的阐释视界,并彰显边地文化的独特魅力。目前还没有研究者把上述作家的创作置放在“边地小说”的视域进行综合审视观照。以往研究,通常是把这些作家置于不同的文人集团: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创作干将,而且是受到胡适、徐志摩这些“欧美派”欣赏的作家;端木蕻良既是东北作家的代表,也属于左翼作家群,而且他的崛起还有鲁迅先生的提携之功;艾芜和周文同样也是左翼作家,只不过前者在文学史上往往是与他的老乡沙汀连在一起,而后者更多的是以军人作家的特殊身份引起了文坛的瞩目;蹇先艾则是20世纪20、30年代乡土小说派的重要一员。这种把作家捆绑式纳入不同流派的研究路径,化约了文学的丰富维度,尤其掩蔽了这类小说叙写对象的独特性。而如果以“边地”作为研究他们小说内在联系的切入点,更能深入探掘这些作品建构“边地文化”的内在意蕴与创作旨归,对建构完整的文化中国与文学中国具有启示意义。本文将边地小说置于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大框架中,通过边地文化/中原汉儒文化、边地农村/现代都市、边缘/中心、原始/现代等这些价值体系的相互比对,以具体的边地小说创作和已有的研究成果为突破口,沿着边地——生态——生命,从文学反映文化,文化影响文学生成这样的思路对边地小说进行主题把握、文学审美及文化探寻,在此基础上,对边地小说的文化价值和文学意义进行界定。这种研究模式着重从中国现代边地小说审美空间的建构与地缘文化特质来探讨这些特殊的自然人文生态空间,在现代生态理念下提出“边地”这一审美理论视角,注重边地小说的人文价值意义呈现,丰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生命体,对调整现有文学史的建构格局提出新的理论参照。本文分五章论述。第一章是对中国现代边地文化空间的全景勾勒及审美意义的阐述。地域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形象的表明了文化对人性发展的渗透力,反映到文学上就是地域文学的差别。首先,历时性的将中国古代的文学区域勾勒出来,并且就这种区域分布的特点给出简要的说明,以此证明现代边地文化空间存在的可能性。从中国古代文学区域的分布情况来看,中原北方地区长期占据文学中心的位置。随着经济的发达和通商口岸的开放,文学中心才逐渐地向长江流域转移,但是反映东北、西北、西南和北部地区的文学基本上属于边地文学范畴。现代边地小说所反映的文学边地与古代边地文学有地缘相似性。它大体由西南文化边地、东北文化边地与西北文化边地组成。中国作家不同于西方作家,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空间体验和生命感受,这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影响深远,因此,对边地文化空间的梳理是非常必要的。边地文化空间给中国现代作家提供了另一种有意味的空间审美想象。第二章在大体勾勒出中国现代边地文学的基本范围之后将边地民间的野性魅力体现出来。在这一部分中,不但要凸显边地自然生态的瑰奇之美,而且要突出其边地民间的魅力。边地小说中大量的自然生态描写并非只是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自然在边地文化空间是一种价值的存在。自然生态的边地构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边地气质。为了将边地的意义阐释清楚,运用对比的方法,将边地农村与现代都市、边地山城与中原都市进行比照,以便更好得突出边地文化的特质以及作家对边地文化的思考。边地的民间魅力主要体现在边地文化孕育的自由生命形态,乡间话语的大量运用以及边地的民间歌谣等具体的载体上。边地作为一种边缘空间存在与处于中国文化中心的中原构成相对的文化空间概念。它远离中心文化的控制,具有自由开放而驳杂的气质,富有民间文化色彩,是民间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第一章对边地文化空间的绘制和第二章对边地民间的魅力展示表明有必要对边地文化空间进行再深入的探讨。为什么作家倾心于世人眼中那个偏僻闭塞而荒寒的边地世界呢?作家创作的边地小说体现什么样的边地人生传奇?这种边地人生体现出什么样的边地文化指向?第三章就是通过剖析边地人性、边地生命、边地爱情以及边缘族群的守望与怨羡来探讨多元化的边地人生传奇。这些作家借助边地小说这一中介建构边地文化空间并以此凸现自己的文化理想和人文理念。他们对边地人生的倾情演绎体现出强烈的边地生命体验和边地认同意识。在这一章,通过阐释具体的小说文本来剖析边地作家对中国文化母体的反思。自然守护的边地尽管原始荒蛮却是孕育自然人性的温床;热辣的爱情与伤感的结局使悲情的边地凝重而忧郁;边缘族群的抗争与反思增添了边地文化空间新的解读意义。另外,边地作家尽管没有明确倡导现代生态思想,但是他们对自然魅力的肯定却暗合了现代生态观念。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思想的前瞻性。尤其是沈从文的“优美人性论”与端木蕻良的“大地意识”,更加体现出边地小说所具有的思想深度。第四章在边地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相互参照审视中反思中国文化的出路。强调不能忽视边地文化的活力因素,需要利用边地文化自由活泼的质素来激活中国文化的母体,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在此基础重铸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在这一章,运用杜维明的“对话理论”、现代生态文化观、以及现代性理论对边地小说所传达和负载的文化信息和文学价值进行阐述。文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表达工具。现代作家创作边地小说来反思和审视中国文化,不但从边地文化反思中原文化,而且也从中原文化的视野反观边地文化的优劣。在现代性反思的开放姿态下,秉持“和而不同”的生态文化理念,通过对话交融构筑较为完备的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多维立体化格局。回归到文学本体是研究现代边地小说的重心所在。第五章从审美的角度及文学史的意义来探讨边地小说。首先,从审美的角度来剖析此类小说的篇章结构、人物塑造和叙事情感基调。边地小说大多以中短篇为主,这样的篇章构建对呈现边地文化空间富有效度。小说人物体现出多向度的指向,彰显边地文化的驳杂繁复。忧郁的情感基调造就了边地小说悲凉的美学效果。这种叙事特征也表明边地作家对于边地文化命运的隐忧。边地文化影响边地小说作家对中国主体文化的思考,也影响到边地小说的审美品格。其次,边地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文学边地”是有意义的。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来说,边地小说的存在对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多元格局具有丰富和补充的作用。结语部分指出现代边地小说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奉献出边地中国的风貌,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建构与叙述样式,提供了多样的中国文化样本和文学体验。可以说边地文学创作为重新审视文化中国,“重绘中国现代文学地图”做出了文学实绩。但是现代边地小说也存在文化定位游移,文化对话的不畅等诸多问题。在当代文学视野中,边地内涵既与现代文学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也有自己新锐的时代特质。
其他文献
随着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日益渗透,传媒作为重要的社会场域对青少年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教育功能。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都必须与时俱进,在媒介素养成为公民在21世
储层随机建模主要分三步:构造建模,沉积微相建模,物性参数建模,其中物性参数的建模需要沉积微相模拟的结果来控制。沉积微相控制下物性参数建模的方法是,首先利用顺序指示模
汇率形成机制与资本管制程度是开放经济最重要的两个政策安排。世界各国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的动因各不相同,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资本的跨国界自由流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但是,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不仅给电子商务带来一种新型模式而且还为电子商务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空间,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提高了商务效率,降低了成本的
竞技健美操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中的运动项目之一,运动员强劲、健美的动作与体魄显示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在竞技水平高度发展的今天,无论是从运动员技术水平还是裁
通过研究元城油田元54区长1油藏的开发历程,针对在开发初期表现为高含水、低产的油藏,采取高注采比(由1.5提高到5.0)、压裂引效等方法,取得了区块地层压力、产量上升的良好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中。面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有
<正>一、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思想起源于艾尔文·费雪(Irving Fisher)于20世纪初提出的资本价值理论。他认为,资本的价值实际上就是未来收入的折现值,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既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也是政府社保制度改革的难点,目前包括宁波市在内的全国多个地区实施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它首开了打破城乡身份限制、
渡海登岛400米障碍是根据新时期军事斗争需要,为提高我军“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能力而设置的,是我军主动适应新军事变革的产物。它是以渡海登岛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