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亚湾中微子探测器进行惰性中微子实验的可行性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b165915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微子物理作为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的交叉前沿学科,是当今理论及实验研究的热点。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中微子是自旋为1/2的Dirac粒子,不带电,只参与弱相互作用,最初被认为是没有质量的。但是,近几十年来一系列实验已证实,中微子有很小的质量,并且其质量本征态与弱相互作用的味道本征态不简并,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在不同的味道之间转化,发生中微子振荡。在标准三代中微子振荡模型中,中微子的每个味道本征态(Ve,Vμ,VΥ)都可以写成三个质量本征态(v1,V2,V3)的线性叠加。参数化后,三代中微子的振荡模型就可以通过三个混合角θ12、θ13、θ23,两个独立的质量平方差△m221、△m232和一个CP相角δCP来描述。在精确测量中微子振荡参数的过程中,LSND实验由于设计时两个质量平方差还未知,并且当时有暗物质模型假设存在质量大于1 eV的中微子,因此LSND将物理目标定为测量较大的质量平方差,并最终观测到了振荡现象。然而,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两个质量平方差分别为△m221~10-5eV2、|△m231|~10-3 eV2,所以LSND观测到的振荡现象超出了标准三代中微子模型,这一异常首次引起了人们对质量约为1 eV的中微子的注意。之后出现的一系列实验异常,包括为了验证LSND结果设计的MiniBooNE加速器实验异常,还有不同类型的反应堆中微子异常、Gallium异常,甚至宇宙学数据分析显示的异常迹象,都不能通过标准三代中微子振荡模型解释。由于加速器上的Z0衰变实验已经证明只存在三种参与弱作用的轻中微子,所以只能假设存在一种甚至多种不直接参与弱作用、但是可以通过中微子振荡与三代“活跃”中微子混合的“惰性中微子”。惰性中微子的引入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验的角度看,都是非常自然的处理方法,但是考虑到也有一些实验并没有观测到可能存在惰性中微子振荡的迹象,因此目前我们还不能确定惰性中微子是否存在。  综合一系列实验的全局拟合结果显示,如果存在惰性中微子,那么惰性中微子与活跃中微子之间的质量平方差可能在1 eV2量级。显然,仅有一两个统计量不是很高的实验表明存在惰性中微子,是不足以让人信服的。我们需要有一系列不依赖于模型、使用不同原理或探测手段的实验来提供确凿的证据。这就使得利用大亚湾的实验装置进行惰性中微子的研究成为一种可能。  大亚湾实验的主要物理目标是测量三个混合角中最后一个未知的混合角θ13至sin22θ13<0.01的精度。大亚湾实验于2012年3月首次以5.2σ公布了θ13不为零的结果,给出sin22θ13=0.092±0.016(stat.)+0.005(syst.),被美国权威学术杂志《科学》评选为当年的十大科学突破,并在2015年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大亚湾实验完成之后,如果各种实验装置到时候就那么废弃,未免太过可惜。因此我们提议:结合当前惰性中微子研究的热点,在大亚湾停止取数后,利用大亚湾实验的探测器和反应堆,升级建造一个短基线(<100m)中微子振荡实验,以探测△m241~1 eV2的惰性中微子为主要物理目标,同时可以开展关于反应堆中微子能谱的精确测量、以及探测器技术应用相关的研究。本论文就是围绕这个提议展开,探讨了利用大亚湾中微子探测器进行惰性中微子实验的可行性。  为了得到实验的灵敏度,我们采取了一些假设,构造了x2函数,讨论了尺寸效应和探测器位置布局对灵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利用大亚湾中微子探测器进行惰性中微子研究的提议在10-2 eV2(≤)△m241(≤)1 eV2的参数空间灵敏度较高,而在△m241(≥)1 eV2的参数空间,由于大亚湾反应堆为商业用反应堆,堆芯尺寸太大,因此提升测量灵敏度的可能性有限。如果我们侧重于探索△m241~1eV2区域,那么推荐非对称的探测器布局,其中近点探测器与相近反应堆之间的距离最好小于30 m,探测器之间的距离最好在m的量级;如果我们侧重于探索△m21~several×0.1 eV2区域,则推荐对称的探测器布局,以减少反应堆之间的干涉、避免可能的人为因素导致的对某些△m241值探索能力的丧失。为了估算探测器移到地表时的宇宙线缪子通量及相应的本底水平,我们开发了一套Geant4模拟程序,并模仿大亚湾实验与其它一些实验的设计,构造了一个中心探测器外有水池、铅和混凝土屏蔽材料的探测器模型。通过研究发现,在这种探测器设计方案下,缪子反符合探测器和中心探测器液闪区域中的宇宙线缪子事例率分别高达约15 kHz和2kHz。通过取20μs的缪子反符合时间窗口,并对模拟数据添加要求从快信号前20μs到慢信号后20μs的时间范围内没有大于0.7 MeV信号的多重度挑选条件,我们估计出了缪子引起的关联本底事例率约为0.2 Hz的保守结果。这里的0.2 Hz关联本底,与大亚湾实验中缪子引起的关联本底主要来自9Li/8He和快中子不同,主要是来自于未被反符合掉的子事例。参考大亚湾实验的经验,我们知道想要模拟得到足够统计量的9Li/8He和快中子本底不可行,因此只好利用其产额对缪子能量的power law依赖关系,估算了这两类本底大小的量级,分别为(Ο)(10-3) Hz和(Ο)(10-2) Hz。使用模拟给出的11 Hz缪子致快信号事例率,加上大亚湾设计报告给出的50 Hz放射性本底事例率,近似作为总的快信号事例率,同时使用模拟给出的3 Hz缪子致慢信号事例率近似作为总的慢信号事例率,我们计算给出非常保守的0.04 Hz偶然符合本底事例率。关于对宇宙线中子本底的额外讨论,我们发现选取的“水池-铅-混凝土”的屏蔽层结构具有非常强的中子屏蔽能力,导致宇宙线中子引起的本底事例率不会超过0.001 Hz。总之,以探测器位于大亚湾两个反应堆中点时IBD事例率约为0.6Hz为例,这样的本底水平完全有可能使实验的信噪比好于1。  综合灵敏度和本底水平的研究结果,本文最后我们基于大亚湾核电站反应堆附近的实际情况,选取了两个可能摆放探测器的位置,然后通过研究灵敏度随一些参数的变化趋势,提出了利用大亚湾中微子探测器进行惰性中微子实验的需求。发现以大亚湾反应堆和探测器的现有条件,只要能使bin-to-bin误差σdb(≤)(Ο)(1)%,本底事例率R(≤)(Ο)bkg(≤)(10)Hz,就可能在10-2 eV2(≤)△m241(≤)3eV2参数空间具有较强的排除能力。Bin-to-bin误差σdb(≤)(Ο)(1)%这一需求根据以往的实验经验,应该比较容易满足。本底事例率Rbkg(≤)(10)Hz的需求,通过研究“闪烁体-聚乙烯-铁”屏蔽层设计方案下的本底水平,发现即便不使用很厚的屏蔽材料也可以满足。因此我们认为,利用大亚湾中微子探测器进行惰性中微子实验的提议,在探测10-2 eV2(≤)△m241(≤)3 eV2的参数空间时具有可行性。
其他文献
随着当今时代科技化、信息化、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心理健康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笔者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特点,提出提升大
本论文采用自洽平均场理论(SCMFT)研究三嵌段共聚物熔体相行为及A/B均聚物混合体系的界面性质。主要研究内容为: 为描述三嵌段共聚物熔体平衡态的相行为,我们在高斯链模型
依据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建立实际渗碳体晶胞模型;采用"统计法"计算了渗碳体中不同种类、数量、位置的Fe原子被合金原子M(M=Cr、Mn、Mo、W、V)取代后的价电子结构(V
分子产生的高次谐波从机理上来说与原子在强激光场中产生的高次谐波类似,但由于分子体系的各向异性,其产生的高次谐波的特征由分子的最高占据轨道所决定,因此所产生的高次谐波的
本论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庞磁电阻(colossal magnetoresistance,CMR)材料La_(2/3)Sr_(1/3)MnO_3多晶块材及(La_(2/3)Sr_(1/3)MnO_3)_(1-x)/(LaNiO_3)_x复合体系的制备、晶体结构、电磁性能、CMR效应等重要内容。本论文还尝试研究了La_(2/3)Sr_(1/3)MnO_3多晶薄膜和外延薄膜的制备工艺。首先创新性地采用化学
TiO2光催化作为一种环境治理的高级氧化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能量大于其禁带宽度的光照射下,TiO2被激发产生光生电子-空穴对,然后光生电子-空穴对迁移至催化剂表面实现光
学位
近光源生物组织的空间分辨漫反射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其目的就是发展一种能够测定生物组织光学参量的新技术。目前,用来描述光源附近生物组织光学
纳米颗粒粒度测试对于纳米科技发展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简称DLS)技术,又称光子相关光谱(Photon CorrelationSpectroscopy,简称PCS)技术,
尽管标准模型(SM)是成功的理论,但是它也存在自由参数较多、平庸性、不自然性等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SM仅是一种低能有效理论,在SM之外应该有新物理存在。为了克服SM中引入
本论文采用溅射和蒸镀方法沉积了Zn/S/Zn(ZSZ)三层结构薄膜,然后通过在1atm压力的Ar气氛中退火制备出ZnS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对薄膜进行了表征,研究了退火和沉积时间对薄膜结构和光学性能的影响。ZSZ薄膜在氩气中退火后,转变为六方结构ZnS薄膜,且沿(111)晶面择优生长。所得ZnS薄膜在可见光范围内平均光透过率高达约80%,且均匀致密。随着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