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Rod Ellis (1994: 341)指出:“任何一个二语习得理论如果没有描写母语迁移都是不完整的”。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我们碰上了大量的句法层面上的语言迁移现象,所以对句法迁移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由于被动语态在英语中使用得很普遍,而且通过对中国学习者被动语态习得的观察,我们可以较容易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类型上的差异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因此,我们选择中国学习者对被动语态的习得这一角度来研究句法迁移现象。进行任何研究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框架。本论文进行句法迁移研究的理论框架由两部分组成:1.关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语言类型上存在差异的理论。这一部分所论述的语言类型理论是以许多学者(如,赵元任,1979;Charles N. Li & Sandra A. Thompson, 1984;徐通锵,1998,2001)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2. Schachter (1992)提出的迁移理论(The Transfer Hypothesis)。前者是从语言类型的角度来看不同类型的语言能引起什么样的语言迁移,后者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语言迁移是怎样发生的。在研究中,本论文依据这一理论框架提出了两个与被动语态习得有关的假设。假设1: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被动语态的过程中,容易受汉语的主题—述题结构的影响,因而句首的名词短语容易被看作是主题,而非主语。假设2:“被”、“叫”等这些汉语“被”字结构的标志对英语被动语态的使用有暗示作用。由于母语具有转换中介的功能(文秋芳&郭纯洁,1998),所以当“被”等这些标志在学习者的母语思维中出现时,学习者就会在心里将这些标志与英语被动语态联系起来,从而使被动语态的使用成为可能。为了验证这两个假设,我们设计了语法判断、看图回答问题等测试活动。通过对所收集的语料和统计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假设1得到了验证,而假设2得到了部分证实,因为“被”等标志虽有暗示作用,但无证据表明受试一想到“被”,就会用被动语态。我们在分析和访谈的基础上,根据Schachter的迁移理论,大致地描绘了语言迁移发生的过程。本论文在提出与被动语态有关的教学建议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如,带有“已经”、“可能”这些汉语词语的句子在转换为英语时是否很容易发生句法负迁移(即假被动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