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电影创作为主体的历史叙述中,对于电影检查的关注和研究显得尤为薄弱。电影检查是电影法学、电影社会学、电影行政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选题。而电影检查机构则是电影检查制度产生和发展不可缺少的载体。对于电影检查机构的重视和研究,将有利于构筑整个中国电影史更为丰满和立体的形象。本文选取一个极为特殊的对象——非常时期电影检查所,力图通过对该所1941年3月至1944年8月在渝期间工作情况的研究和分析,来回顾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后期的这段电影检查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非常时期。国民政府针对这一时期的特殊性将前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改组为非常时期电影检查所。该所于1941年3月正式由广州迁入重庆开展工作。本文第一章对非常时期电影检查所建立的背景进行分析,并明确该所是在“皖南事变”后这样一个更为复杂的时期正式迁入重庆工作的。本文第二章聚焦《非常时期电影检查所暂行规程》,这一公文性质的规程体现了国民政府建立该所的基本意图以及该所在电影检查标准等方面的特殊性。本文第三章梳理非常时期电影检查所在渝期间的主要工作内容。针对抗战中后期出现的种种特殊情况,该所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并严格按照这些措施执行。本文第四章通过对检查对象的具体数据的考察,从微观来分析该所的工作情况。这些具体数字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从整体上分析该所从1941年4月至1944年8月的检片数量;二是以1943年为例,从具体剪片内容和禁演影片上分析该所的检查影片情况。本文最后一章描述了非常时期电影检查所撤并情况,并简述了之后国民政府的电影检查机构的发展与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