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鲁迅的研究都有失偏颇,批评家们很少把鲁迅当作一个正常的处于那个彷徨的时代背景下的知识分子或者说“人”来进行研究,因此《野草》这一文本也就很少被提及,当然现在这种状况已有很大的改观了,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研究《野草》及鲁迅作为“真的人”所表现的哲学思想,研究重心的转移说明时代的需求在变化,在中国,个性或人性的要求已被重视,因为可以说《野草》就是充满鲁迅个性的文本诠释。鲁迅自己是非常珍爱《野草》的,称之为“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可以说,《野草》中对个体生命具有的形而上意味的深深探究为了解鲁迅开辟了一个近便的入口。
应该以何种方式来解读《野草》这一特殊文本?这一直困扰着无数研究鲁迅并钟情于鲁迅的学者。笔者今之为文,试图将《野草》中所呈现的鲁迅思想中的无数个灵魂悖论(或称矛盾)很真实地诠释出来,而不去无谓地添加文本中并未呈现的东西,只将鲁迅作为那一危机的年代下所产生的真实的被矛盾交织着的复杂的“人”来看待。
纵览《野草》:从《秋夜》始,至《一觉》终,以《题辞》“点睛”,其间一系列正反相映的意象将作者反抗与追求的主旨昭示得深刻而鲜明:黑暗与光明,生存与死亡,爱与憎——这些涵义相反的意象,使先生对敌斗争的针锋相对、短兵相接、严峻酷烈,甚至不惜与之同归于尽的精神表现得惊心动魄,亦使先生追求理想的深沉、热情、执着表现得如诗如歌。《野草》就如同先生在明与暗的迷惘中,生与死的纠葛中,爱与憎的剧痛下,对仍在“铁屋子”里沉睡的国民的又一声“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