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往往依赖材料行业的进步,其中钛合金是理想的中低温服役材料,具有高强度、低密度及耐腐性等优势。在众多钛合金里,Ti-6Al-4V(Ti64)合金占据50%以上的使用量,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增材制造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激光粉末床熔化技术(Laser powder bed fusion,LPBF),由于其具有高熔化温度、高精度及高致密度的特点,在金属增材制造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往往依赖材料行业的进步,其中钛合金是理想的中低温服役材料,具有高强度、低密度及耐腐性等优势。在众多钛合金里,Ti-6Al-4V(Ti64)合金占据50%以上的使用量,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增材制造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激光粉末床熔化技术(Laser powder bed fusion,LPBF),由于其具有高熔化温度、高精度及高致密度的特点,在金属增材制造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并有望成为制造业中主要成形方式之一。因此,Ti64合金在LPBF技术中的开发成为了钛合金首当其冲的研究课题之一。LPBF-Ti64合金具有传统成形方式中不同的微观组织特点,原始态LPBF-Ti64合金组织从外至内分为柱状母相晶粒-马氏体板条-孪晶三层结构,我们可将其称为“层级结构”。这种组织结构通常具有较高的强度优势,但是也面临低均匀延伸率和各向异性等诸多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其组织优势同时避免组织缺陷是LPBF技术中工艺控制、组织优化及性能提升的核心问题。本文针对LPBF-Ti64合金层级组织特点进行了工艺、组织和强塑性机制的相关研究。首先,文中采用了机器学习的方法优化LPBF工艺参数,旨在解决原始态LPBF-Ti64合金中低塑性问题。机器学习模型对工艺参数调控给出以下提示,在所选取的工艺特征中,扫描间距对塑性的影响重要性仅次于热处理,同时当线能量密度为0.1 J/mm时,通过调控扫描间距的大小可以获得塑性优值。实验结果验证了该规律,并在扫描间距为90μm时,获得了强度-塑性协同性优异性能(屈服强度,Yield stress,Ys0.2=1044±10MPa,均匀伸长率,Uniform elongation,UEL=10.5±1.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原始态LPBF-Ti64合金组织中马氏体集束组织(Martensite colony microstructure,MCM)能够造成局部应力集中,从而导致低塑性的机制,并论证了调控扫描间距能够获得独特的少马氏体集束组织(Less martensite colony microstructure,LMCM),这种组织能够起到应力非局域化的作用,从而提升了塑性并几乎不损失强度。这不仅证明了LPBF-Ti64合金中α’-马氏体组织非本征脆性,同时也阐述了其在不同工艺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塑性波动的原因。此外,通过保持α’相使得合金具有较高的屈服强度(>1GPa),最终获得了强-塑协同性优化。其次,根据LPBF-Ti64合金的层级组织特点,对其进行了多重优化策略下的组织与性能研究。Ti64合金具有非常窄的凝固前沿,使得在LPBF这种快冷的成形过程中形成粗大的柱状母相晶粒,这会导致打印件具有力学性能各向异性的问题。母相晶粒经内部为针状马氏体组织,其对力学性能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这种层级结构,结合之前减少MCM能够提升塑性的经验基础,提出了“细化-撕裂”(Refining&Splitting,R&S)组织控制策略。具体过程包括通过高能量密度调控实现马氏体板条细化,即R过程,该过程能够将屈服强度提升将近30%,从而达到约1.3GPa。同时,调控激光扫描策略能够实现撕裂粗大母相晶粒和MCM结构,即S过程。该过程能够将断裂延伸率提升接近86%,并且母相晶粒的细化能够改善力学性能各向异性。R&S策略不需要引入额外的设备条件以及合金元素,因此具有明显的过程优势。最后,对LPBF-Ti64合金中变体界面和与变形机制关系进行了探究。之前的组织研究主要集中在母相晶粒和马氏体形貌与力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更深层的变体界面展开了研究。重点阐述了LPBF-Ti64合金变体间含量最多的63.26°/[10 5 5 3]界面为非对称倾转晶界的本质,并证明存在(3 1 4 1)//(4 13 1)关系,这对界面变形行为奠定了基础。此外,采用准原位电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 back scattering diffraction,EBSD)技术对不同应变下该界面行为进行了研究,表明该界面会随着应变过程逐渐湮灭,该界面基本消失时与力学失稳发生所处的应变存在一致性。另外,LPBF-Ti64合金对于400℃的热处理,相和微观组织并未发生明显变化,然而成形件会出现明显的脆性效应。经过观察63.26°/[10 5 5 3]界面含量会在该温度下降低,这些结果表明该界面对力学行为存在较大的影响。综上,本文针对LPBF成形Ti64合金技术,分别对其工艺过程、组织优化及性能机制进行了探究,并重点解决了原始态LPBF-Ti64合金强-塑协同性、变体界面与力学行为间关系等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为实现制备高性能LPBF-Ti64合金提供了理论指导以及新思路,促进了LPBF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其他文献
气体传感器可用于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气体的监控及检测,在污染治理、危害预警以及安全防护等应用场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物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开发低功耗且高性能的气体传感器。电阻型气体传感器因具备体积小、成本低、易集成等优点比较适合应用于物联网领域。然而,传统金属氧化物气敏材料通常需要在高温(200-600℃)条件下工作,严重制约其在低功耗集成器件中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二维纳米材料的发现推动了
柔性电容式压力传感器能将外部力刺激转化为电容信号,且兼具良好的柔韧性,在人机交互界面、健康监测、电子皮肤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本研究围绕基于双电层(EDL)传感机理的离-电式压力传感器,以多孔复合离子材料为传感层,通过传感机理分析、有限元仿真和实验研究,深入探讨了多孔结构的孔隙率及压缩模量对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机制,为离-电式电容压力传感器的灵敏度提升提供新的策略,并为其在可穿戴、可涂覆以及透明传感
多孔介质钝体绕流与对流换热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生物工程、能源与化工、航空航天、核工程和海洋工程等工程领域,涉及多孔介质内部及周围复杂流动与传热等基础性问题,因此,对多孔介质钝体相关流动和传热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虽然学术界对此类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对多孔介质圆柱绕流和混合对流换热的研究仍不够完善,其所蕴含关于流动和传热的物理机制仍不是很清晰。本文基于有限体积法,较为系统地研究
手性磷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药物化学、有机合成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潜能。因此,手性磷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学研究一直是有机合成中的热点。随着不对称催化蓬勃发展,不对称氢官能化已经成为现代有机合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备手性化合物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钯催化炔烃和联烯的不对称膦氢化反应,高效、高对映选择性的合成具有磷手性的烯基次膦酸酯和碳手性的烯丙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污水处理效率逐年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产生了大量副产物—市政污泥。在现有处理处置方式与城市发展不匹配的严峻形势下,如何妥善处理处置污泥已成为当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核心议题。与此同时,由于全球磷储备的迅速枯竭,采取热解手段回收污泥中丰富的磷资源并作为一种新型肥料越来越受到业界关注。本研究以城市污泥生物炭中磷的高效应用为目标,以热解改性为主要手段,全面揭示污
利用光能驱动的光催化反应处理水中污染物以及使用电催化还原CO2(CO2RR),被认为是高效、低能耗且环保解决水污染问题和温室效应的有效方式。其中催化剂的设计则是光/电催化反应的关键问题。作为一种典型的金属大环配合物,金属酞菁材料具有可见光和近红外吸收能力强、载流子迁移率高、稳定性高、易制备、电子离域充分、中心金属活性高等特性,是目前被广泛研究的光/电催化材料之一。其中,结构简单的酞菁分子合成简单、
广泛使用抗生素治疗人类、动物和植物感染性疾病,导致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严重,且对公众健康和水生生物构成潜在威胁。因此,抗生素污染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关注。本研究旨在调查我国华南、华北两座重要城市的40种抗生素的污染特征,评估抗生素的水环境生态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开发高效降解环境浓度抗生素的光催化技术。华南、华北区域内的两座城市由于气候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抗生素的污染种类、浓度和时空分布特点存在差异
癌症已成为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近年来癌症的发病人数与致死率迅速增长。晚期癌症致死率高的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发生了扩散与转移。因此,对肿瘤转移的早期诊断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手段。循环肿瘤细胞作为恶性肿瘤的“标志物”之一,对其进行检测可以在较早阶段诊断肿瘤转移,因此在肿瘤检测中意义重大。传统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方法利用免疫磁珠对细胞进行特异性捕获,并借助磁场实现对肿瘤细胞的富集,然而该方
计算全息(Computer-generated holography)因其强大的光场重构能力,被视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显示技术。无论是裸眼三维显示,增强现实还是虚拟现实,计算全息都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基于全介质超构表面(Metasurface)的计算全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大视场角、高集成度和高效率等优势。然而,现有基于超构表面的计算全息在投影图像质量、信息密度和应用场景等方面还存
噪声信号的干扰一直是困扰我们日常生活的问题,并且随着语音类电子产品地广泛普及,这类问题的影响依然没有减弱,因此获取高质量的目标语音信号对于提升听觉感知质量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深度学习方法的引入显著地提高了语音增强方法的降噪性能,然而如何提高深度学习语音降噪方法的泛化性和高效性是当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所在。为了更好地解决真实场景中的语音降噪问题,论文以基于深度学习的单通道语音增强为研究方向,从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