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之后,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被推到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前沿,技术进步成为衡量一国未来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随着SNA2008将R&D核算由“中间消耗”转变为“固定资产”,认可了资本属性,并纳入到GDP核算中。以OECD成员国为主的不少发达国家纷纷建立起本国的R&D卫星账户,国家统计局新颁布的CSNA-2016已开始尝试将R&D资本纳入GDP核算。但目前国内学者们对R&D资本化核算的研究大多停留在R&D产出,核算R&D固定资本形成较少,涉及到研究行业、区域、执行部门等领域的文献更少。故本文参考目前已有的R&D研究成果后,继续钻研R&D资本化核算方法,并基于执行部门的视角讨论R&D资本化核算及其影响。本文将分三个阶段来讨论R&D资本化的核算:(1)根据SNA2008对R&D资本化的新要求,搜集并处理R&D支出构成数据,并以此数据为基础,采用“总成本法”核算分别核算各执行部门R&D产出。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后,各部门R&D产出增长显著;(2)从国际收支平衡表内获取R&D进出口的替代指标后,利用计算的R&D产出对R&D固定资本形成进行核算。根据核算结果,企业、其他部门R&D固定资本形成作为GDP新增部分,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作为一般政府部门,R&D固定资本形成由政府消费转为投资纳入GDP内,影响GDP的投资消费构成。(3)依据“永续盘存法”,估计R&D资本折旧率、初期R&D资本存量后,利用核算的R&D固定资本形成数据,估计各执行部门R&D资本存量,在C-D生产函数的框架下,讨论R&D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展开R&D资本化核算及影响分析时,数据选取1991-2015年,并以1991年为基期,结果显示:(1)企业作为执行部门的主要构成,高于全国的R&D投入增速。2000年之前,各执行部门R&D产出增长较为缓慢,2000-2015年,R&D产出增长明显,产出规模不断扩大。尤其企业2015年R&D产出已达1961.04亿元,较1991年增加14.8倍。另外,企业部门R&D固定资本形成增加19.3倍,研究与开发机构及高等学校的R&D固定资本形成速度较快,两部门在1991-2015年间分别增长了 23.34倍、23.29倍。(2)从GDP核算的支出法角度分析,R&D资本化后,GDP新增部分来自于企业R&D固定资本形成。研究与开发机构以及高等学校的R&D活动由政府消费转为投资,导致GDP中最终消费率下降,资本形成占比提升。各执行部门R&D资本化对GDP的贡献率及拉动度呈波动上涨趋势,并且R&D资本的增长率大于GDP的增长率。另外,R&D资本化后,R&D强度降低。(3)对比各执行部门R&D资本存量构成:企业R&D资本存量占比最高。另外,1991-1996年各执行部门R&D资本存量与GDP之比在波动中下降,1997-2015年R&D资本存量与GDP之比又快速回升。在此基础上,基于C-D生产函数模型,在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投资不变的情况下,R&D资本每增加1%,GDP就会增长1.13%。根据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应严格执行科教兴国战略,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增加R&D资本的投资;(2)完善R&D资本结构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中心,政府资金多向研究机构与高校倾斜,促进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3)尽快建立R&D资本卫星账户体系,将R&D纳入GDP核算;(4)完善R&D资本核算的口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