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珠单抗减轻脓毒症小鼠中PD-L1+中性粒细胞引起的免疫抑制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脓毒症小鼠PD-L1+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变化目的:制作脓毒症小鼠模型,了解脓毒症发病过程中PD-L1+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变化趋势。方法:⒈C57BL/6小鼠(雄性,8-10周龄,重20-25g)以0.3%戊巴比妥钠溶液腹腔注射麻醉后,使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作脓毒症小鼠模型(CLP组)。假手术组(Sham组)为对照组,即开腹后直接关闭腹腔而不行盲肠结扎穿孔。⒉按造模后时间点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和96小时分别在麻醉状态下心脏采血,白细胞以Anti-Mouse Ly-6G、Anti-Mouse CD274染色,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中PD-L1+细胞的比例,Ly-6G+和CD274+的双阳性细胞定义为PD-L1+中性粒细胞。⒊骨髓取自股骨,骨髓中性粒细胞中PD-L1+细胞比例的检测方法同血液的流式细胞术。结果:⒈制作CLP组小鼠25只,其中2只手术后未成功苏醒,其余23只术后顺利苏醒并有脓毒症的表现。制作15只Sham组小鼠,术后均顺利苏醒。⒉在血液中,CLP组小鼠PD-L1+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在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和96小时分别为4.433±0.77%、9.583±2.222%、16.3±3.716%和12.933±1.877%;而Sham组小鼠PD-L1+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在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和96小时分别为2.647±1.117%、3.867±1.22%、7.003±0.512%和4.387±2.531%。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CLP组小鼠血液PD-L1+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在48小时、72小时和96小时显著高于Sham组小鼠(P<0.05)。⒊在骨髓中,CLP组小鼠PD-L1+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在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和96小时分别为10.867±0.493%、14.7±1.353%、25.367±6.037%和17.433±2.616%;而Sham组小鼠PD-L1+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在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和96小时分别为6.197±1.127%、5.2±2.05%、9.8±1.928%和9.417±2.029%。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CLP组小鼠骨髓PD-L1+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在24h、48h、72h和96h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小鼠(P<0.05)。结论:⒈盲肠结扎穿孔法是制作脓毒症小鼠模型的理想方法。⒉脓毒症发病过程中小鼠血液及骨髓PD-L1+中性粒细胞的比例逐渐升高,约在72小时达到峰值。第二部分阿特珠单抗应用于脓毒症小鼠免疫治疗的疗效分析目的:通过内毒素水平、肠通透性、回肠病理组织学评分、回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及生存分析来评估阿特珠单抗对脓毒症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⒈实验分组为Sham组、CLP组及Atezolizumab组三个组,Atezolizumab组为使用阿特珠单抗治疗的脓毒症小鼠。Sham组15只,CLP组27只,Atezolizumab组27只,其中三个组各15只用于检测内毒素水平、肠通透性、回肠病理组织学评分、回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另外12只CLP组小鼠及12只Atezolizumab组小鼠用于生存分析。⒉造模后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时间点分别在麻醉下心脏采血,以鲎试剂法检测内毒素水平;⒊采血前5小时小鼠给予荧光标记右旋糖酐(Fluorescently labeled dextran 40S,FD40S)灌胃给药,按造模后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时间点分别在麻醉状态下心脏采血,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各样本荧光值并根据标准曲线换算成浓度值,以FD40S的浓度来反映肠通透性。⒋在造模后72小时时间点分别在麻醉状态下切取一段回肠,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根据Chiu评分法行回肠病理组织学评分。⒌在造模后72小时时间点分别在麻醉状态下切取一段回肠,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比较各组小鼠回肠claudin-1蛋白、occludin蛋白和zonula occludens-1(ZO-1)蛋白的表达差异。⒍记录CLP组小鼠和Atezolizumab组小鼠的死亡时间,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统计学检验对比两组小鼠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⒈Sham组小鼠在术后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测得的血液内毒素水平分别为0.224±0.008 EU/ml、0.241±0.128 EU/ml和0.23±0.064EU/ml;CLP组小鼠内毒素水平分别为0.496±0.102 EU/ml、0.742+0.153 EU/ml和0.956±0.162EU/ml;而Atezolizumab组小鼠内毒素水平分别为0.477±0.069EU/ml、0.488±0.145 EU/ml和0.564±0.128EU/ml。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CLP组小鼠在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的内毒素水平比Sham组显著升高(P<0.05)。而与CLP组的小鼠相比,Atezolizumab组小鼠在24小时、48h和72h内毒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⒉Sham组小鼠在手术后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的FD40S浓度分别为1.754±0.575 ug/ml、2.758±0.636 ug/ml和3.473±1.434 ug/ml,CLP组小鼠在手术后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的FD40S浓度为8.919±2.681 ug/ml、25.024±3.68 ug/ml和32.283±3.456 ug/ml,而Atezolizumab组小鼠在手术后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的FD40S浓度分别为8.519±2.335 ug/ml、13.1±4.098 ug/ml和17.981±3.211 ug/ml。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CLP组小鼠在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的FD40S浓度比Sham组小鼠显著升高(P<0.05)。而与CLP组小鼠相比,Atezolizumab组小鼠在48小时和72小时的FD40S浓度显著降低(P<0.05)。⒊Sham组小鼠的回肠组织病理学评分为0.875±0.835,CLP组小鼠回肠组织病理学评分为3.5±1.069,Atezolizumab组小鼠的回肠组织病理学评分为2.25±1.035。统计学分析发现,CLP组小鼠的回肠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高于Sham组小鼠(P<0.05),而Atezolizumab组小鼠的回肠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低于CLP组小鼠(P<0.05)。⒋在回肠claudin-1蛋白表达方面,Sham组小鼠为1.03±0.061,CLP组小鼠为0.652±0.17,Atezolizumab组小鼠为0.846±0.127。CLP组小鼠的claudin-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Sham组小鼠的claudin-1蛋白表达(P<0.05),而Atezolizumab组小鼠的claudin-1蛋白表达高于CLP组小鼠的claudin-1蛋白表达(P<0.05)。在回肠occludin蛋白表达方面,Sham组小鼠为1.02±0.125,CLP组小鼠为0.68±0.194,Atezolizumab组小鼠为0.888±0.122。CLP组小鼠的occludin蛋白表达显著低于Sham组小鼠的occludin蛋白表达(P<0.05),而Atezolizumab组小鼠的occludin蛋白表达明显高于CLP组小鼠的occludin蛋白表达(P<0.05)。在回肠ZO-1蛋白表达方面,Sham组小鼠为1.01±0.137,CLP组小鼠为0.794±0.124,Atezolizumab组小鼠为0.896±0.092。CLP组小鼠的ZO-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Sham组小鼠的ZO-1蛋白表达(P0.05)。⒌经阿特珠单抗治疗的脓毒症小鼠具有更长的生存时间(P<0.05)。在90小时内,CLP组小鼠约有50%的小鼠死亡,而Atezolizumab组小鼠中只有约25%的小鼠死亡。结论:⒈脓毒症时小鼠血中内毒素水平升高、肠上皮细胞受损、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降,导致肠粘膜屏障受到损害、肠通透性增加,肠粘膜屏障的损害反过来加重脓毒症病情,形成恶性循环。⒉应用阿特珠单抗治疗可减少脓毒症小鼠血中的内毒素水平,减轻肠上皮细胞的损伤,增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保护肠粘膜屏障,延长脓毒症小鼠的生存时间。第三部分从生物信息学角度探索阿特珠单抗的作用机制目的:了解脓毒症应用阿特珠单抗治疗前后的基因表达变化,探索阿特珠单抗治疗脓毒症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实验分组同上一部分。Sham组小鼠、CLP组小鼠及Atezolizumab组小鼠造模后72小时时间点在麻醉状态下心脏采血,每组各采血5只小鼠,分离中性粒细胞,提取RNA后进行表达谱测序。应用DESeq软件进行测序数据分析、筛查差异表达的基因,将筛查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PPI(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网络构建、GO(Gene ontology)注释分析、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信号通路分析。结果:CLP组小鼠的基因表达较Sham组小鼠上调的基因有375个,而下调的基因有275个;Atezolizumab组小鼠的基因表达较CLP组小鼠上调的基因有94个,而下调的基因有27个。CLP组小鼠对比Sham组小鼠最显著上调的信号通路是TNF signaling pathway。Atezolizumab组小鼠对比CLP组小鼠最显著上调的信号通路是Leukocyte transendothelial migration。结论:⒈基因表达处于动态变化中,基因表达的差异往往决定了表型的差异。⒉脓毒症上调的最显著信号通路是TNF信号通路,提示脓毒症发病过程中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⒊阿特珠单抗治疗的脓毒症小鼠上调的最显著信号通路主要是白细胞跨内皮迁移,提示阿特珠单抗提高了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第四部分体外细胞实验探索阿特珠单抗治疗脓毒症的作用机制目的:体外实验证明阿特珠单抗对抗脓毒症中性粒细胞引起的T淋巴细胞凋亡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⒈从小鼠提取的中性粒细胞,和培养的T淋巴细胞系按1:1比例共培养24小时。分为三组,每组8只小鼠,Sham组为假手术小鼠的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系+同型抗体Ig G2a(10ug/ml),CLP组为脓毒症小鼠的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系+同型抗体Ig G2a(10ug/ml),Atezolizumab组为脓毒症小鼠的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系+阿特珠单抗(10ug/ml)。经过Annexin V-FITC、PI、Anti-CD3-APC染色后上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凋亡细胞。⒉取5只脓毒症小鼠的血液样本,分别提取中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系按1:1比例共培养24小时。经过Anti-PD-1染色,检测表达PD-1的T淋巴细胞的比例。结果:⒈Sham组、CLP组和Atezolizumab组的T淋巴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1.638%、27±2.855%和12.93±2.15%。经过统计分析,CLP组的T淋巴细胞凋亡率比Sham组明显增加(P<0.05),而Atezolizumab组的T淋巴细胞凋亡率比CLP组明显降低(P<0.05)。⒉5份共培养的T淋巴细胞均可以表达PD-1,表达PD-1的T淋巴细胞比例中位数为21.9%。结论:⒈脓毒症发病后中性粒细胞诱导T淋巴细胞的凋亡增加。⒉PD-L1抗体阿特珠单抗可降低脓毒症中性粒细胞诱导的T淋巴细胞凋亡率,其可能通过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起作用。
其他文献
淋巴结切除术(包括盆腔淋巴结清扫、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是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术后常常引起并发症,包括术后感染、淋巴囊肿、乳糜漏等。下肢淋巴水肿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0-70%不等。研究认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结切除或清扫术后,由于盆腔或腹股沟区淋巴管被切断,无有效的淋巴侧枝循环建立,导致下肢淋巴回流障碍,富含蛋白质及细胞代谢物的淋巴液在细胞外间隙积聚,
良性气道狭窄的原因很多,包括创伤性、感染性、炎性、良性肿瘤和特发性。在损伤后气管狭窄中,以外伤和医源性狭窄最为常见。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是最常见的医源性气道损伤。外伤和术后气管支气管吻合口狭窄也是常见原因。此外,物理和化学损伤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包括化学(毒剂、酸、碱)吸入性损伤、辐射损伤、支气管镜介入下气道热消融(激光、氩等离子凝固、电凝)等。与恶性气道狭窄相比,良性气道狭窄的处理更加困难,容易出现
目的:评估已发表的儿科患者万古霉素群体药物动力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PK)模型,并验证其在我国儿科患者人群中的适用性。建立基于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Cys C)和恶性血液病合并肾功能亢进(augmented renal clearance,ARC)的儿科患者万古霉素PPK模型。基于建立的不同儿科患者群体万古霉素群体药物动力学模型,制定推荐初始剂量
第一部分mi R-122-5p和CLIC1在胃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探究mi R-122-5p和细胞内氯离子通道蛋白1(Chloride Intracellular Channel 1,CLIC1)在胃癌细胞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系(AGS、MGC-803、BGC-823、MKN-45、MKN-2
近年来,胃部肿瘤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表现出一定下降趋势,但此类疾病仍然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肿瘤疾病之一。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即有专家提出了胃癌疾病进展模型,在经过后续的两次修改后,总结大致过程为:正常胃粘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胃粘膜上皮内瘤变(HGIN)→胃癌。科学研究表明,早期胃部恶性肿瘤如得到及时干预,患者五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NHL最常见的亚型。无论经典的起源细胞(cell-of-origin,COO)分类如何,DLBCL都具有极高的分子异质性。尽管DLBCL存在较高的分子异质性,目前临床治疗DLBCL的标准方法仍然是免疫
研究背景毛囊的构成主要由表皮成分和真皮成分组成,而表皮和真皮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毛囊正常的形态发生、周期性循环和增殖再生的过程。表皮成分中主要成分是毛囊干细胞(hair follicle stem cell,HFSC)、毛母质、内外根鞘等,而真皮组织中的主要成分是真皮乳头细胞(dermal papilla cell,DPC)。在毛发的生长过程中,主要由真皮乳头细胞诱导表皮细胞分化出HFSC并向下生长
第一部分基于MRI多序列直方图对肝细胞癌微血管密度的评价研究目的探讨MRI多序列直方图评价肝细胞癌(Ha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孤立性HCC患者93例,其中高MVD组(MVD≥50)57例,低MVD组(MVD(27)50)36例。所有病人术前均行1.5T普美显MRI检查。
第一部分乳腺占位性病变液实性区表观扩散系数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研究目的:评估液实性区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对乳腺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经病理证实含有液性区的乳腺占位性病变。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即恶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炎性病变组。术前行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
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最常见和最难治的癫痫类型。约有近50%的TLE患者罹患一种或多种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TLE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加重了TLE患者及社会的照护负担。但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控制癫痫的认知。因此,亟待寻找或开发针对癫痫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药物以解决临床需求。目前认为TLE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与海马等脑区神经元损伤及突触可塑性障碍有关。大量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