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城镇人口规模为6.91亿,其中,乡-城流动人口为2.3亿,人口城镇化水平首次超过50%,达到51.27%,2012年进一步增加到52.57%,增加了1.3个百分点。人口城镇化率过半,标志着中国从农业人口大国转变为城镇人口大国。然而,人口城镇化过半的水平是伴随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并视为城镇人口的统计结果。2011年,城镇户籍人口占比仅为35%,与人口城镇化水平相差的16.27%恰恰是乡-城流动人口比重。由于我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体系是与户籍制度捆绑在一起的,受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影响,乡-城流动人口的生产、生活、就业、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社会保障方面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换言之,16.27%的乡-城流动人口仅仅是农民向农民工转换,并非彻底的市民化,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反映城镇化的低质量发展。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本研究以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由市民化意愿、市民化能力、居住市民化、市民化行为、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市民化五维度构成的指标体系,内容涉及意愿市民化、态度市民化、文化市民化、经济市民化、政治市民化、家庭市民化、教育市民化、就业市民化、社会保险市民化、社会关系市民化、人力资本市民化等方面,测算了我国及各省市乡-城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全国范围内的乡-城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为0.478,表明乡-城流动人口生存、发展、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居住等综合条件仅及城市市民的47.8%。五维度中,市民化意愿与居住市民化水平较高,分别为0.731、0.714;市民化行为、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市民化水平偏低,分别为0.363、0.406;市民化能力为0.588。整体看,乡-城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处于较低层次,主要由于市民化行为和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市民化水平较低所致,进一步分析,政治市民化、社会保障及就业市民化较低拉低了市民化综合水平。不同人口特征市民化综合水平不同。研究结果表明:男、女性乡-城流动人口市民化综合水平分别为0.475、0.482;第一、二代乡-城流动人口市民化综合水平分别为0.489、0.469;受教育年限为1、6、9、12、14年的市民化平均水平分别为0.450、0.459、0.471、0.499、0.532、0.563,表明随着受教育年限增加,乡-城流动人口市民化指数逐渐提高;从事不同职业、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市民化水平均有所不同,基本上是正规劳动力市场的乡-城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高于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市民化水平。全国31省市中,市民化程度较高前三省市是上海、北京、广东,市民化综合水平分别为0.543、0.531、0.514;市民化综合水平较低的前三省市是西藏、湖南、云南,整体市民化水平分别为0.414、0.428、0.432。分别以市民化综合水平、市民化意愿、市民化能力、市民化行为、居住市民化、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市民化对31省市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地区间社会、经济、产业、制度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乡-城流动人口市民化综合水平以及各维度指标均呈现地区差异。市民化综合水平、市民化能力、居住市民化、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市民化水平大致按东、中、西聚类,并依序递减(除个别省市外);市民化意愿大致按东、西、中聚类,并依序递减;市民化行为虽然也具有地区差异,但东、中、西差异并不明显。影响乡-城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因素也有非制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自195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登记条例》以来,城乡居民户籍身份的差别严格限制城乡人口流动、户籍迁移,同时不同身份特征享有不同的社会保障待遇。改革开放后限制人口流迁功能逐渐淡化,但是附加在不同户籍身份的医疗、养老、居住、就业、教育、公共文化等基本社会公共服务不平等的功能更为突出。近年来,虽然各地均在探索户籍改革制度方案,但目的是为了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吸引技能型和学历型劳动力,对于较低层次的乡-城流动人口的限制条款和附加条件颇多,因此,户籍制度仍然是致使乡-城流动人口“半市民化”最根本的原因。影响市民化的非制度层面因素包括人口、经济、就业、地区以及主观意愿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受教育年限、年龄等人口学特征对市民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控制人口变量后,收入水平、就业类型、不同地区、户籍迁入意愿等变量均影响市民化水平。在“半市民化”状态下,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有多高?本研究从质与量相结合的角度测算的2011年城镇化水平为42.28%,比现行的城镇化水平51.27%低8.99个百分点。不同地区的城镇化率与城镇化水平相差2.84-25.39%区间不等,东部省份差距较大,中西部地区次之,东北部最小。从市民化的角度来看,城镇化率显然高估了城镇化发展水平,反映城镇化发展处于低质量状态。最后,针对现阶段市民化水平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一系列对策和建议,包括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搭建各种平台促进乡-城流动人口实现社会融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