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特大地震。地震带给人们的不只是山河的动摇、家园的损毁,更多是心灵的伤害。儿童由于其身心条件的特殊性,在面对巨大灾难时往往会比成年人表现出更强烈、更复杂的心理反应,属于先天的弱势人群,需要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关于灾后儿童心理抚慰的研究十分丰富,但主要是从心理学、医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介入,虽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大部分将儿童在灾后出现的心理困境作为一种心里障碍进行阐述,并将这些经历过灾难的儿童视为需要治疗的群体,本着直接救助的心里进行帮助,很显然这种模式只适合于震后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极少数患者,而并不适合普遍存在心理困境的绝大多数儿童。而社会工作基于优势视角的理论,关注儿童自身潜能的开发以及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恢复,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其中社会工作三大助人方法中,个案辅导和小组工作是被应用的最为广泛。比起个案辅导来说,小组工作强调在小组中每一位组员的交流、分享、自我开放,并通过小组环境的改善帮助组员自我探索、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研究选择了小组工作的研究方法,来探析儿童如何走出震后心理困境。本研究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了解灾后儿童心理抚慰的相关内容以及灾后儿童心理困境的具体表现,通过对儿童及其亲属的访谈,以及对儿童本人的观察,实地了解目前芦山震区儿童所面临的心理困境,并将这些心理困境分为行为表现、认知表现、情绪表现三个方面;通过实地调查,基本掌握芦山震区目前用于儿童心理抚慰的其他几类主要方法,将其救助过程与效果进行综合概述,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小组工作在这一领域的优势;研究者依托所在的中坝村壹乐园儿童服务站,在芦山震区实地开展小组工作,即“爱的小组”震后儿童心理抚慰小组,主要内容包括小组筹备阶段的组员招募、目标确定、小组方案的设计;小组初期第一次聚会的情形,小组规范的形成;小组中期如何开展专业性的社会心理游戏,使组员继续挖掘自身潜能;小组终期如何解散小组;并在最后通过研究者的评估与小组组员的自我评价对整个小组工作的效果进行说明,同时将各阶段所应用的工作技巧与方法进行详细论述,呈现一个完整的小组工作过程。最后,研究者试图从这一实践中形成应用于灾后儿童心理抚慰的小组工作模式来促使灾后心理抚慰,特别是儿童心理抚慰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同时建立一个可供参考的小组工作用于灾后儿童心理抚慰的实务框架,并对小组实践中遇到的困境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