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蜀葵花的化学成分和降糖活性研究 本研究在细胞水平上建立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消耗模型,观察19种中草药对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进一步在实验动物上观察其抗糖尿病活性,最后选择黄蜀葵花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 黄蜀葵花为锦葵科秋葵属植物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 L.Medic)的干燥花,目前除东北、西北等省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或栽培。黄蜀葵全草入药,能清热、凉血、解毒,其花性味甘寒滑、无毒,具有清利湿热、消炎解毒之功效,内服主治五淋、水肿;外用治疗痈疽肿毒,汤水烫伤。有文献报道黄蜀葵花对肾炎、心肌损伤、脑缺血损伤、糖尿病肾病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 本实验利用溶剂法将黄蜀葵花80%乙醇提取物分成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四个不同极性部分。运用低压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MCI柱层析,薄层制备,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技术对乙酸乙酯部分、正丁醇部分和水部分进行系统研究,从中分离得到36个单体化合物。并利用化学方法和多种波谱技术(1HNMR、13CNMR、EI-MS、ESI-MS、HSQC、HMBC、1H-1HCOSY)等鉴定了其中30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α-菠甾醇(1)、豆甾醇(2)、β-谷甾醇(3)、β-胡萝卜苷(4)、咖啡酸(5)、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6)、十六碳酸(7)、二十六碳酸(8)、槲皮素(9)、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0)、金丝桃苷(11)、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2)、棉皮素-3’-O-β-D-葡萄糖苷(13)、3-O-咖啡酰奎尼酸(14)、杨梅素(15)、5-羟基-3’,4’,7,8-四甲氧基黄酮(16)、3’,5-二羟基,-4’,7,8-三甲氧基黄酮(17)、棉皮素(18)、没食子酸(19)、3’,5-二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4’-O-β-D-葡萄糖苷(20)、4’,5,7,8-四甲氧基黄酮(21)、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22)、槲皮素-3-O-β-洋槐糖苷(23)、槲皮素-3-O-β-芸香糖苷(24)、4’-甲氧基-5,7-二羟基黄酮-[-O-β-D-木糖-(1-3)]-O-β-D-葡萄糖苷(25)、4’,7-二甲氧基-5,7-二羟基黄酮-[-O-β-D-木糖-(1→2)]-O-β-D-葡萄糖苷(26)、3,5-二-O-咖啡酰奎尼酸(27)、4,5-二-O-咖啡酰奎尼酸(28)、3,4-二-O-咖啡酰奎尼酸(29)和5-羟基-4’,7,8-三甲氧基黄酮(30)。其中化合物25和26为新化合物,化合物7、8、14、16、17、20、21、22、24、27、28、29、30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在3T3-L1脂肪细胞模型上进行了降糖活性筛选,并进一步在动物实验上观察其抗糖尿病活性,结果有4个化合物和一个总黄酮具有较好的降糖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