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也日益迅猛,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地区之间,已逐渐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间贸易的主要形式。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或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而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研究还较少。中国与俄罗斯互为邻国,又同属于发展中的世界大国和金砖国家,发展中俄经贸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随着中俄政治互信程度不断加强,双边贸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但中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维持在2%左右的水平,双边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还不到0.5%,因此中俄贸易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推动中俄由互补型的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发展对两国经贸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产业内贸易理论和模型为基础,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运用1992-2012年的贸易统计数据,对中俄双边贸易概况及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分析测度并得出结论。通过对中俄进出口贸易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中俄双边贸易发展具有阶段性,且中方长期以来处于贸易逆差,近几年才出现贸易顺差;中方主要向俄罗斯进口原油、木材等基础资源性商品,而主要向俄罗斯出口轻工业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等;同时两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已呈现出升级的趋势,双边贸易正逐渐改变过去以日用品、原材料为主的格局。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Greenway&Milner提出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度量方法以及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中俄产业内贸易的整体水平、产品特征、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分别进行测度,分析得出:2000-2012年中俄产业内贸易发展比较稳定,分别在2003年和2009年达到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两个峰值,但总体水平较低;中俄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指数比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偏高,且十三年间一直呈现上下波动的趋势;中俄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SITC0类、5类、6类三类产品中,且在产业内贸易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工业制成品主要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初级产品中产业内贸易指数相对较高的SITC0类产品贸易竞争力在不断提升,并逐渐由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转变,同时俄方基础资源产品还是具有较大的贸易竞争力,产业内贸易水平极低;在工业制成品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中方较俄罗斯占据比较优势且贸易竞争力不断增强,并在一定时期内这种优势会一直存在。在把握中俄产业内贸易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创新性地对中俄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做了实证分析,即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采用2000-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考察选取的四个解释变量对中国与俄罗斯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程度,回归结果表明:中俄市场规模的平均水平和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与中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而中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和规模经济与中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呈负相关关系。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提高中俄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