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焦虑(anxiety)是一种负性的心理情绪。过度的、失控的焦虑情绪或状态会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对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学生。目前,我国的高中教育仍带有比较浓厚的应试色彩。过于激烈的升学竞争,耗竭了高中生的精力和学习热情,对其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奥地利心理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最早研究焦虑现象,他认为焦虑是内源性的,是由个体的生理、心理所引发的,产生于个体的需求和自身能力水平差异之间的矛盾。然而精神分析学派的另两位很重要成员霍妮(Karen Honey)和沙利文(H.S.Sullvan)则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个体的外部,强调焦虑是外源的,是由个体周围的环境所造成。心理学家斯坦利·沙赫特(Stanley Schachter)认为:情绪体验是一种生理的唤醒和认知评价相结合的状态。刺激事件和生理唤醒都同时依据情境线索和环境因素得到认知评价,在唤醒水平和评价性质的交互作用中产生情绪体验。焦虑是由于人对刺激所引发的可能后果过度担忧引发的。心理学家斯皮尔伯格(C.D.Spielberger)提出了焦虑是由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两大部分组成,将焦虑这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带入可测量的轨道。在心理咨询的实际工作中,本人明显感觉到学业方面的焦虑是目前高中生存在的主要焦虑形式。面对升学压力,高中生对学业成绩表现出过度的担忧,严重的甚至于影响日常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然而,这种焦虑是否是由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呢?它症状如何?它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究竟有何影响?能否找到有效的方法,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这些方面的渠道来帮助减缓、克服学业焦虑,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基于这种考虑,本人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查。共发放650调查样卷,其中包括:SCL-90、STAI、PSSS和SES等测量量表和自编的问卷调查。分别从上海市淞江二中、浙江省杭州市高级中学、河南省新乡市的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江西省上饶县中学等四所中学进行随机抽样。以上四所学校所在地区能够较好地反映我国不同地区间的差异特征,即:东部发达地区与中部发展中地区的差异,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水平差异。在剔除无效样本后,对610份有效样本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进行了相关性研究、方差分析、T检验,并用SPSS 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同时,对5位同学进行了访谈。对高中生干预研究发现,加强个体的情绪管理能力和改善亲子交流方面的作法,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中生的学业焦虑的程度。但要在根本上解决高中生过度的学业焦虑现象还有赖于教育制度的进一步的深入改革。通过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高中生一定范围内存在学业焦虑情绪,过于严重的焦虑情绪会对其心理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2、学业焦虑与学生个体以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关。焦虑可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内源性的焦虑来自于高中生个体的奋斗目标与其自身实际能力水平的差距,外源性的焦虑来自于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水平发展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异。3、学校的心理援助与有效干预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学生的学业焦虑问题。4、只有加快发展、深入进行教育改革才能更好地解决好高中生学业焦虑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