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辐照制备双功能聚偏氟乙烯材料的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337958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论述采用248 nm准分子激光辐照技术诱导制备双功能聚偏氟乙烯(PVDF)的研究。讨论激光与PVDF相互作用过程,发展激光辐照高分子聚合物相应的实验方法和理论,发现激光辐照PVDF过程中的新现象和新规律,阐明PVDF改性机理,实现PVDF表面的双功能性激光可控制备,为进一步开展激光制备多功能材料的研究打下实验基础和理论支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   首先通过248 nm准分子激光辐照PVDF的相关基础实验,研究了激光能量密度、脉冲个数及重复频率等工艺参数对PVDF表面改性层电学性能的影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计算,获得准分子激光辐照制备具有高导电活性PVDF的激光能量密度范围为44~112 mJ/cm2,辐照后的表面电导率比辐照前10-13Ω-1·cm-1上升了10~13个数量级,最高达到2.80Ω-1·cm-1。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及傅里叶拉曼光谱分析表明,激光辐照引起的脱HF光化学反应仅发生在样品表层,激光光子使表面微结构发生突变,形成了以C-C结构为主的富C环境,获得了较高稳定性及均匀性的导电层。发现了PVDF表面上诱导产生的导电层,并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激光辐照PVDF表面的电导率发生永久性变化。   采用248 nm准分子激光直写刻蚀技术在PVDF表面引入刻蚀缺陷,利用刻蚀点缺陷和线缺陷的活性中心作用实现了PVDF表面导电层的快速制备。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激光刻蚀在该材料表面产生的刻蚀点或刻蚀线均可起到活性中心的作用,轻易地控制导电层的形成,避免了激光辐照过程中能量阈值的限制,实现了无时限制备的目的。通过激光共聚焦及扫描电镜观察,刻蚀缺陷边缘产生类导电层的三维规整网络微结构,为导电层的初期形式。激光刻蚀过程中的激光热交联反应及激光辐照交联反应的交替作用是PVDF导电层快速产生并大面积形成的主要原因。   基于以上结论,设计了PVDF表面导电层图形化制备方案。利用不导通的刻蚀线构造图形,再在光学掩模的协助下在所规定范围内产生导电层,进而采用248 nm激光实现导电层图形化过程。该研究结果将为采用激光技术实现导电高分子聚合物图形化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设计了水膜法激光擦写PVDF导电层的实验方案,分析了激光各工艺参数对导电层在局部或大面积范围内的清除效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最佳导电层清除参数当水膜厚度为2 mm时,激光能量密度为92 mJ/cm2,该条件可快速清除导电层的同时避免产生新导电层干扰。该实验结果再次验证了以C-C化学基团为主的富C环境为主导的导电机理。   在室温条件下,利用248 nm准分子激光辐照技术,可在10 s内快速实现超疏水性PVDF表面的制备。实验结果表明,在改性后的PVDF表面上,与水静态接触角由原来的53°增加达到170°左右。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检测手段对辐照后的PVDF表面进行的微观形貌和化学结构分析表明,激光辐照区域产生了具有极规整三维网络结构的改性层,并且C-CF2和C-F两种化学基团取代了原有的化学结构CH2和CF2成为该改性层的主体。表面的粗糙化与低表面能化学基团的共同作用,使改性后的PVDF表面有效地产生了较强的超疏水性能。
其他文献
随着电力企业经营转制,摒弃粗放管理,把不合理的电能损耗减少到最小,使线损率达到先进水平,是电力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趋势.醴陵市供电公司调控中心梳理基于“主网线损管理”专
期刊
二极管泵浦高重频电光调Q激光器具有窄脉宽,高峰值功率,高转换效率等优点,在工业高速加工、高速摄影、高速三维数据采集,光通讯、激光遥测、激光雷达、光谱分析等领域有着非常广
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光束是一种具有螺旋相位波前的空心圆环光束。由于其在光通信、光学粒子捕获和光学微操作等领域的潜在应用,近年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患者女,61岁。因间断性干咳17年,吞咽困难半年于1991年8月29日入院。查体:气管居中,左侧甲状腺可扪1.0cm×1.0cm 大小结节,质软,随吞咽上下移动。胸部 X 线摄片:正位片示左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超快光纤激光器因其效率高、将光束限制在波导结构中的能力卓越,并且散热速度快,在超快光谱学、高分辨成像、生物医学诊断和光通信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近年来备受关注。
非球面镜片可以矫正初级像差,可以达到减少了镜片数量的目的;而使用塑料材料可以降低成本。塑料非球面镜片相较于玻璃球面镜片能减轻手机镜头光学系统的重量和总长。为了符合
随着我国经济腾飞,我国民用航空业蓬勃发展,交通需求与日俱增,同时密集的机场布局,复杂的空域结构导致空中交通愈发拥挤。当前国内外理论研究中常采用基于管制员工作负荷的扇
现在,随着民航业务的飞速发展,基于开放系统互联(OSI)模型的航空电信网(ATN)逐渐显示出了它的不足。它不仅限制了ATN的容量及其进一步扩展,而且也不能支持安全性、保密性和组
推土机在作业过程中外负荷的变化频繁且幅度大,难以预测,一般操作人员是凭感觉通过手动操作控制器改变铲刀的升降来适应外负荷的变化,因而不可避免的存在较大的迟缓性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