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超大城市及特大城市在城市规模和发展路径等方面的问题备受关注。近年来,我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较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也日益紧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同时,随着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对于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功能疏散等问题的探讨和分析日渐增多,依托城市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城市功能合理布局,成为我国城市化实践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论文以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大都市区化发展趋势以及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需求为背景,基于我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问题,以及在空间结构上呈现的分散化及多中心化等特点和经济现象,将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相互作用关系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论文基于集聚经济理论、区位选择理论以及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等理论构建研究框架,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升经济活动空间配置效率和空间组织绩效的内在机制,并从轨道交通网络属性和技术经济特性出发,围绕大都市区在形态和功能两个层面的多中心发展,探讨轨道交通系统与多中心大都市区的协同发展问题。论文总结国外典型大都市区多中心结构的形成及演化机制,以及轨道交通系统与多中心结构协同发展经验,借助GIS等软件,对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北京市的人口和产业空间格局进行识别,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结论可以为我国的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和理论支持。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论,包括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引论提出论文所研究的经济学问题,对研究中相关的概念进行辨析和界定,概述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并对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进而奠定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空间。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共五章。第三章,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多中心都市区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大都市区的形成及空间结构演化进行集聚经济分析,总结大都市区多中心演化的内在动力和演化路径,基于轨道交通车站、线路和路网的网络化属性分析轨道交通系统与多中心大都市区的协同发展机制。第四章到第六章,分别从轨道交通引导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多中心发展、轨道交通引导大都市区功能布局多中心发展以及轨道交通系统与多中心大都市区空间格局的适应性三个方面展开系统性分析。第七章以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北京市居住-就业空间格局的多中心发展特点进行识别,并针对北京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存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结论和研究展望。总结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指出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论文将大都市区作为研究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空间范围,提出大都市区多中心格局是兼顾集聚经济规模和集聚经济效率的空间组织形式,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城市功能复合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大都市区更能体现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的紧密联系和一体化发展的现实特点,是进行劳动分工和产业布局更为合理的空间尺度,以大都市区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空间单元和主要推动力量,能够实现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空间配置效率和空间组织绩效的提高和优化;另一方面,大都市区的多中心化发展并不是人口、产业和功能在多个地理位置上的简单分布,而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基于大都市区整体绩效提升而对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的统筹分工与布局优化。其次,论文构建了轨道交通系统与多中心大都市区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总结大都市区多中心演化内在动力机制和演化路径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指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完善能够拓展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扩大就业市场范围,深化分工。同时,轨道交通系统能够引导城市功能网络化布局,从而在多个节点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维持就业市场的完整性。再次,通过总结东京、巴黎等典型大都市区的发展经验,论文指出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网络属性和技术经济特性,实现多种轨道交通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与配合,是轨道交通与多中心大都市区协同发展的基础。轨道交通车站应该成为交通节点功能与城市功能节点相互匹配的空间载体,而多种轨道交通方式应该在更具技术经济优势的区域合理布局。最后,论文对北京市人口、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总结,指出北京市已经呈现出多中心发展的趋势,但是中心城区就业(次)中心的影响力更为显著。同时,北京中心城区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构建完善的轨道交通系统支撑并引导北京市的空间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地铁建设,扩大规模,提高交通枢纽与高密度功能区的空间匹配,在外围地区提高通勤铁路建设规模,发挥通勤铁路运量大、速度快、站间距较大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