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冠心病(CAD)是我国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慢性肾功能不全已被许多研究证实为与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ARIC和PEACE研究表明,无论患者有无冠心病,当eGFR<60 ml/min/1.73m2时,都有发生心力衰竭的高风险。近期研究表明,当eGFR<60 ml/min/1.73m2后,随着eGFR进一步下降,冠心病患者的死亡风险逐步升高。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成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首要死亡原因,故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进行积极的针对性治疗。本研究同一医院内ACS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他汀类药物应用及6个月血脂达标率进行分析,为高危人群的积极调脂治疗提供指导,以期缩小指南与临床实践的差距,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目的:评价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症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改善预后的效果。 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1年1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确诊为ACS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且临床资料齐全的患者177人。根据患者基线LDL值(LDL值<1.8mmol/L为达标)分组,其中基线达标组33人,未达标组144人,根据MDRD中国人群适用公式[eGFR(ml/min/1.73m2)=186×血肌酐(mg/dL)-1.154×年龄(岁)-0.203×0.742(女性)×1.227]计算患者的eGFR值,并依据1999年的K/DOQI(KidneyDisease Outcome Quality Initiative)指南对患者的eGFR进行分层研究。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和门诊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冠心病他汀类预防药物服用情况和血脂达标情况。 结果: 1、达标组与不达标组,两组相比,可见性别、年龄、肌酐、eGFR、Statins(服用他丁类药物占84%,未服用占26%)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达标组基线LDL值(2.25±1.15 mmol/L)、与不达标组基线LDL值(2.89±0.95mmol/L)之间P<0.05,达标组随访LDL值(1.43±0.31 mmol/L)与不达标组随访LDL值(2.62±0.75mmol/L),说明达标组与不达标组,两组相比,基线LDL、随访LDL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访LDL值小于基线LDL。 2、按是否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分成两组:他汀治疗组与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两组相比,可见性别、随访LDL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基线LDL、肌酐、eGFR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差值=基线LDL-随访LDL。两组LDL差值相比,P=0.008<0.05。说明两组之间LDL差值存在统计学差异,故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降低血清中的LDL值。 3、随访患者中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127人,发生MACE者105人,占71.4%;未服用药物者30人,发生MACE者22人,占73.3%,得HR=0.701,暴露因素与疾病呈负关联,即他汀类类药物是MACE的保护因素。而LDL达标组49人,发生MACE者34人,占69.4%;未达标组128人,发生MACE者93人,占72.7%,得HR=1.143,暴露因素与疾病呈正关联,即LDL是MACEs的危险因素。两次比较卡方检验得出P=0.30,说明没有统计学显著不同。两种可能原因是:因为发生MACE可能性在两个组(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之间比较小,由于样本量太小,我们不能得出统计意义上的显著不同。 结论: 1、肾功能不全患者极易引起心血管疾病,而心血管疾病成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首要死亡原因,临床上ACS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较为常见,随着肾功能不全程度的加重,这类患者住院期间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发生率增高且预后不良。 2、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有助于降低血脂浓度(尤其是LDL)和保护肾功能,从而降低ACS合并肾功不全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发生率。 3、故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进行积极的针对性治疗,除了定时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外,还需结合合理的饮食,以及适当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