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被称为“微博时代”的当下,尽管媒介技术的进步减少了信息传播的延迟,扩增了人们接收、传播信息的渠道,却依然没能消除流言传播这一自上古时期就出现的现象。从对流言的界定与辨析入手,本文使用文献法、观察法分析了微博这种新媒介技术对流言传播的影响和微博流言的构成要素,希望对微博上流言的流传给出植根中国当代社会现实的解释。
本文认为,与信息虚假的“谣言”不同,流言是主要通过人际传播流传的,未经证实或证伪的不确定信息,其传播意图通常是非恶意的。作为今日民间信息交流最重要的媒介技术,微博微门槛、微内容、微时差、多向度以及多路径的传播特性,一方面限制了信息的完整、全面,使其具有成为流言的可能,而一方面,与流言迫切需要被分享的属性十分契合,所以往往助推了流言的产生和传播。依托微博这种媒介技术的特性,微博流言的构成要素,除了话语本身,还包括了关注、转发、评论、再发布等一系列动作。这些动作赋予了流言话语重要性与可信度,更让流言中那个总是出现的“匿名的大多数”变得可视可循。
在当代中国,流言在微博上的盛行,有现实社会情境方面的原因:借助微博传播流言,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事务、建立阶层意识、缓释社会风险的需要和民间记忆的框架选择的结果。所以,本文提出,提供平等开放的意见讨论“公共区域”、增扩社会事务的参与渠道、赋话语权于弱势阶层,以及加强制度建设与监管,是消减流言的有效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