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采自山东省日照市、青岛市及威海市和浙江省金华市的蓝莓果实为试材,通过对采后病害病原菌的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和分子鉴定以及多样性分析,探究地区间蓝莓采后病原菌种类及其病原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引起蓝莓采后病害的病原菌有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根霉(Rhizopus sp.)、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拟茎点霉(Phomopsis sp.)、枝状枝孢(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辐毛小鬼伞(Coprinellus radians)、稻黑孢菌(Nigrospora oryzae)、球黑孢(N. sphaerica)、棒状拟盘多毛孢(P. clavispora)等12种真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蓝莓采后病原菌群落多样性丰富,其中链格孢是优势种,灰葡萄孢和根霉是亚优势种。4个采样地蓝莓采后病原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存在差异,其中金华地区的多样性指数(H=1.5540)和均匀度指数(J=0.9658)均最高。4个地区间的蓝莓采后病原菌相似性系数较低,其中日照地区与青岛地区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高(Cj=0.4444),威海地区与金华地区之间的相似性最低(Cj=0.1428)。 采用稀释平板法和果实生测法从8种果实表面分离筛选得到一株对果蔬采后病害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酵母菌株HMQAUSZ01,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及分子鉴定,菌株HMQAUSZ01确定为浅黄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flavescens。 菌株HMQAUSZ01对4种果实采后病原菌的生防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蓝莓采后病原菌(链格孢、灰葡萄孢);葡萄采后病原菌(灰葡萄孢);苹果采后病原菌(轮纹病菌);番茄采后病原菌(链格孢、灰葡萄孢)均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同时该菌株对蓝莓、葡萄、樱桃及樱桃番茄的自然腐烂也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生防机理试验结果表明,营养和空间竞争是菌株HMQAUSZ01的主要方式,该菌株能在果蔬伤口处快速生长,并迅速占据果蔬伤口表面空间,从而控制采后病害病原菌。该菌株能产生某些挥发性次生代谢气味物质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扩展。 矿物盐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MQAUSZ01和适当浓度的无机盐(碳酸氢钠、氯化钙、氯化钠)结合使用,能够显著地降低由链格孢和灰葡萄孢引起的蓝莓采后病害以及由灰葡萄孢引起的葡萄采后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