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营养模式对肉牛肥育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以确定南方农区肉牛适宜肥育营养模式,力求为南方农区优质牛肉生产提供可行性生产方案。 试验选用利木赞牛与本地黄牛杂交牛共30头,均为阉牛,年龄8~12月龄,采用栓系舍饲育肥方式。分两个阶段进行育肥。前期120天,后期180天,设计不同营养水平(能量和蛋白质)日粮,前期日粮由精料补充料、带穗玉米青贮和黑麦草组成,后期日粮由精料补充料和杂交狼尾草组成。 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以体重为区间。前期各处理组分别采用高、中、低3个营养水平饲养,后期分别采用高、中2个营养水平饲养,整个试验设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均为1头牛,6个处理组营养模式分别为高-高、高-中、中-高、中-中、低-高和低-中。测定指标有日增重、体尺、屠宰性状和肉质性状,分析指标有肥育性能、屠宰性能,并做屠宰性状和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营养模式对肥育性能的影响显著。第一,肥育前期、后期营养水平与日增重均呈正比例关系,肥育全程日增重以高-高组最高(0.61 kg),低-中组最低(0.47 kg),且差异显著(p<0.05)。第二,肥育前期、后期营养水平越高,结束体尺越大,与肉用性能有关的体尺指数也越好,肥育结束以高-高组牛只膘情最好(胸围、胸宽最高),其次是中-高(胸深最高)、低-高组、高-中组(体高最高),且不同营养模式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0.01)。第三,从饲料利用率来看,低-高组每1kg增重所需混合精料、总干物质、粗蛋白、综合净能均最低,分别为3.88kg、11.39kg、1.46kg、61.90MJ,其次是中-高、高-高组。第四,从经济效益来看,按出售的方式不同,所获利润不一。其中以屠宰分级出售经济效益最好;直接出售活牛、屠宰不分级及按我国“肉牛等级标准”分级均以低-高组利润最高,其次是中-高组。 (2)不同营养模式对屠宰性能的影响显著。第一,对于胴体性状: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高档肉重、眼肌面积和背膘厚度均以高-高组最高,其次是低-高、中-高组,低-中组最低,且均达到国内同类较高水平,组间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p<0.05、p<0.01)。第二,对于肉质性状:营养模式对肉色、脂肪颜色、pH值及常规养分均无显著性影响:对牛肉质量的部分指标有影响,其中大理石花纹、嫩度及眼肌面积较为明显;其它指标在营养模式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总的趋势是高-高、中-高、低-高组的大理石花纹较丰富、嫩度较好、肌纤维状况较好、系水力较强、眼肌面积较大、多汁性较好,低-中、中-中组较差。第三,综合分析,高-高组肉质达到特级标准,中-高、低-高、高-中、中-中组达到优一级标准,低-中组达到优二级标准,表明试验牛完全具有生产优质、高档牛肉的条件和良好潜力。 (3)胴体和肉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及评定指标的筛选。大理石花纹等级和剪切力值分别与肌纤维密度、肌纤维根数极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肌纤维面积、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眼肌面积与背膘厚度、高档肉重极显著正相关(p<0.01);宰前活重与胴体重、净肉重、高档肉重、眼肌面积、背膘厚度、肌纤维密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与大理石花纹等级、剪切力值、肌纤维面积和肌纤维直径呈显著负相关(P<0.05);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水分含量四项常规养分组间相关均不显著(P>0.05)。胴体和肉质性状在适当的水平上分成11个性状集团,这些性状集团能较全面反映试验牛胴体与肉质特性。对肉质性状(变量)的综合分析表明:肉质评定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