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语言学、文体学、叙事学等领域均出现了“认知转向”。文体学一直关注语言形式与其所产生效果之间的关联。认知文体学家除了考察文本的语言选择,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与语言选择有关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上,以求系统阐释出语篇和对语篇的理解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认知文体学揭示了以认知模型为基础的心理效应及其赖以产生的语言特征。认知文体学借用了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新的模式关注语言形式与其产生的效果之间的关联,从分析语言结构与各种意义的关联转向分析作者创作和读者阐释的认知机制。一般来说,用于语篇分析的认知工具有如下几种:认知模型(CM)和理想认知模型(ICM);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意象图示;语篇世界理论;认知隐喻;图形与背景,等等。《只争朝夕》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借鉴了本世纪初叶以来哲学、艺术等思想领域最伟大的成就,并且保留了传统叙事艺术扣人心弦的魅力,它不仅有着优美流畅的语言和严谨完整的结构,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主题,深刻揭示了现代人困惑迷茫的精神处境,因而具有直抵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本文拟采用理想认知模型的相关理论对索尔·贝娄小说只争朝夕中的人物形象,主题以及人物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主题意义和思想内涵;通过对分散在小说各个环节中的零散的概念关系的归纳概括,分别建立了“下”、“死亡”、“天父”、“导师”四个认知模型。这些认知模型的建立,从微观来说,可以对语篇段落中的词、句的衔接提供符合认知心理的理论阐释,把貌似孤立分散的只言片语信息的补缺统一在认知模型中;从宏观上来说,可以对整篇小说的谋篇构图起到指示作用。认知模型的建立有助于找出小说中矛盾冲突的认知根源,从认知角度对小说的人物形象、主题等内容进行新的阐释。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小说情节的不断地发展,推动着主人翁的命运一步一步地走向深渊,并在最终在绝望中完成一次存在主义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