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膜性肾病作为成人肾病综合征中最常见的病因,严重影响着病人的身心健康。在肾脏病理活检统计中模性肾病患者约占25%,并且在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中约有35%的患者为膜性肾病,膜性肾病多发生于成年男性,男女比例约为2∶1。膜性肾病又分为特发型膜性肾炎和继发型膜性肾炎两种,特发型肾炎占膜性肾炎患者的70%。目前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方法主要是应用免疫抑制类药物缓解疾病的发生,另外还有在体外应用免疫吸附的方法对血液进行透析,用以减少患者体内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的累积。为了研究膜性肾病,尤其是特发型膜性肾病的作用机制,人们已经建立了多种实验动物模型用于膜性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药物筛选以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其中,用抗GBM抗体诱导的小鼠肾炎模型,由于其稳定性、重复性较好被广泛的应用。 中药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TWHF)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木质藤本植物,其抗炎和免疫抑制生物活性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证实。迄今研究发现雷公藤的免疫抑制生物活性尤以环氧二萜内酯化合物中的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ri)为最高,但其狭窄的治疗窗以及由此带来的毒副作用大大限制了Tri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提取、纯化、合成出高效低毒的雷公藤有效成分或衍生物,提高其安全性和应用性逐渐成为国内外各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 经化学修饰后的雷公藤内酯醇(5R)-5-羟基雷公藤内酯醇(LLDT-8),是活性二萜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免疫抑制活性,质控可靠,体内代谢过程和分布明确,毒性作用研究清楚,对其临床药物体内过程研究、临床应用及产业化过程都有不可取代的优势。 本研究成功建立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anti-GBM antibody)诱导的小鼠肾炎模型,进一步研究LLDT-8对于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诱导的小鼠肾小球肾炎模型的治疗作用和相关机制。 通过本研究,若能寻找到一种高效低毒的新型免疫抑制剂用于治疗抗肾小球基底膜相关疾病,将对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这也是本次研究的意义所在。 目的:运用免疫学原理建立抗GBM抗体诱导的小鼠肾炎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口服免疫抑制剂LLDT-8治疗肾炎小鼠,证实其对小鼠肾炎具有治疗作用,并对其相关治疗机制进行研究。 方法与结果:首先,我们在体外提取C57BL/6小鼠GBM组分,制备成冻干粉免疫家兔,得到含抗小鼠GBM抗体的兔血清。获得含抗小鼠GBM抗体的兔血清后,应用ELISA的方法检测兔血清中抗GBM抗体的滴度为130000,然后选用不同剂量的兔血清(200μl,300μl,500μl)进行造模,观察小鼠蛋白尿、蛋白肌酐比、血生化和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变化。结果显示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200μl,300μl,500μl兔血清后,均能引起小鼠蛋白尿水平和蛋白肌酐比水平的升高,引起血清中ALB含量的降低和BUN含量的升高,并且有大量免疫复合物IgG和补体C3的沉积,因此,我们最终选择200μl的兔血清作为造模剂量。 成功建立小鼠肾炎模型后,我们口服免疫抑制剂LLDT-8治疗此肾炎模型,研究LLDT-8在抗GBM抗体诱导的小鼠肾炎模型中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我们设置正常对照组、溶剂对照组、PNS阳性药组、LLDT-8治疗组4个组,治疗14天,每周检测2次蛋白尿与蛋白肌酐比,于实验终点处死小鼠,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在LLDT-8治疗肾炎小鼠14天后,能够缓解小鼠肾脏功能、降低蛋白尿及蛋白肌酐比的水平、减少免疫复合物IgG和补体C3的沉积、升高血清中白蛋白(ALB)的水平以及降低血清尿素氮(BUN)的水平、降低终点血清中细胞因子TGF-β、IL-17和TNF-α水平、减少肾实质中炎性细胞的浸润和一些炎性因子以及促纤维化因子的表达。 结论:综上所述,成功建立抗GBM抗体诱导的小鼠肾炎模型后,口服免疫抑制剂LLDT-8治疗此模型,能够有效地降低肾炎小鼠的蛋白尿和蛋白肌酐比的水平,减少大量炎性细胞的浸润,减少免疫复合物沿肾小球基底膜的沉积等。因此,口服LLDT-8能够有效地治疗抗GBM抗体诱导的小鼠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