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转型以来,我国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工业异军突起,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近十年均保持在45%左右,被誉为“中国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然而,在农村工业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结构性矛盾日益突现。从空间结构看,区域间农村工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工业生产力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则严重滞后。这种差异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西部农村贫困和落后的根源。从农村工业内部结构看,低水平均衡的部门结构、分散无序的空间组织状况严重制约着产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工业发展的内生驱动力难以生成和集聚,同时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严重束缚。西部农村工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需要相关发展战略的准确定位和发展理论的创新。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以发展农村工业为切入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工业化是在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在农村社区范围内建立和发展工业以及其它非农产业,并以此为契机,改造包括传统农业在内的落后的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农村社会的过程。农村工业化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工业在社区范围内的建立和发展;二是工业产品和生产方式对落后的农村经济的改造;三是工业产品和文化对整个农村社会的改造。农村工业化的本质是反映农村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因此,西部农村工业应以新型农民为主要推动力量,根据西部地区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按照工业聚集原则,发展西部自我发动型工业,促使西部农村生产结构高级化,要素生产率提高并在空间上形成聚集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工业化以及农村工业化的相关文献、理论进行了梳理。纵观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工业问题的研究,发现其研究数量虽然众多,但大多局限于农村工业发展的一般讨论,更多的是对农村工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现象进行理论解释和实证描述。同时对发达地区农村工业研究较多,而对欠发达地区研究则比较薄弱,特别是对如何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业的发展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以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制度经济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西部农村工业现阶段的发展现状,研究和探讨加快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的途径。西部地区二元结构突出,要想实现经济社会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变,实现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发展农村工业是关键。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西部地区在发展农村工业上存在明显的劣势,然而正是这种劣势使得西部地区农村工业的发展又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同时,西部地区又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本上具有相对的优势。本文以二元结构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后发优势理论作为分析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理论基础。通过与东部地区的比较,对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总体特征,以及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工业数目少、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素质低等问题以及存在这些问题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