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颈椎病是在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多年整脊临床所见,患者不分男女老少,好发于长期久坐埋案书写读书工作者等。该病是由于感受风寒、姿势不良、劳损、外伤、颈椎退行性变导致颈椎错位,引起颈椎椎旁肌及韧带的异常可以加速颈椎问盘退变和颈椎不稳过程,造成颈椎管或椎问孔变形、狭窄,刺激、压迫颈部脊髓、神经根,并引起颈部、颈肩部酸楚疼痛,颈肌紧张和头颈部活动轻度受限等症状的疾病。由于该病初起时症状轻微,患者常易忽视,以致反复发作。颈椎是椎骨中活动最大的椎体。它为了支持头颅的重力,有坚强的支持力;同时,为了适应视觉、听觉和嗅觉的颈椎病刺激反应,所以有灵活而敏捷的可动性。颈在头和躯干之间,较为窄细,有重要组织器官密集其中,而在结构上是人体各部位中较为脆弱的部位。颈椎的下部颈椎病是脊柱活动度骨伤治疗较大的部位,也是脊柱中骨伤骨质增生治疗最早出现退行性改变征象的部位。所以,颈椎容易引起外伤及劳损,从而导致颈椎椎体的错位。从中医内科的角度来看:,颈椎病属于祖国医学“痹症、眩晕、心悸、痰饮”的范畴。《伤寒论》三十一条中提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指出了风寒外束太阳经,太阳经经气不利,津液无法舒布,脉失濡养故项背强几几,因而,治疗该病的原则是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涤痰除湿。项背部分布的主要是太阳经,由于局部或受寒、或急性损伤、或急性劳损,造成太阳经气不舒,颈部经脉痹阻,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颈肩部、颈后部疼痛,并沿神经根分布区向下放射到前臂和手指,与其相伴的是相应区域的感觉障碍,尤以麻木为多见。急性颈椎病病在经络,大多数为痛痹,也有肉痹和筋痹的特点,但以痛痹为主,其主要表现是颈肩疼痛,甚则周身疼痛难忍,乃由于气血失和,痹阻经络,致经络不遂引起中老年人肾阳日渐衰微,太阳经气升腾不足,而项背部显露最易受寒邪侵袭,所以“寒邪”是发病的主要诱因。经云:“寒气入经则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不通则痛,且不通则相应区域气血不荣,不荣则麻木不仁,因此疏通经络是治疗的关键。葛根汤组方,由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等7味中药组成,是治疗外感病的代表方之一原用于项背强、无汗、恶风、脉浮的太阳病。具有解表发汗、升津液、舒筋骨、止下利的功能,现代临床将其广泛用于治疗各类神经运动系统功能障碍的病症。葛根汤防治关节炎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可降低继发性关节炎关节液中PGE的含量。葛根汤可提高机体的天然防御能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汤具有抗炎、镇痛、抗病毒、解热、抗凝血、免疫调节、抗过敏等作用。葛根汤组方加减葛根汤解表祛寒,调和营卫,疏通太阳经气;方中葛根甘辛入脾胃经,解肌退热、升阳举陷、生津舒筋,这是由于葛根可鼓舞胃中清气上行以输津液,使之肌解热退,清阳得升,津液得以上承,筋脉得以濡润。而。而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葛根对于头痛、耳鸣、眩晕、肢体麻木均有一定疗效,对于缓解项背肌肉挛急颇为有效。而重用葛根能增强其辛甘凉润之力,更增强其解肌、润筋、解痉之功,使颈项肩背强硬疼痛等症明显缓解。对消除神经根炎性水肿、缓解肌肉痉挛、增强肌肉张力、改善小关节功能确有明显作用。麻黄可散太阳经肌表风寒,以助阳化气治风寒湿痹,还可化痰平喘和利水消肿。桂枝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具有解肌发表,助阳化气,疏通经络,调和营卫的作用。生姜可散寒解表,化痰行水,温胃止呕。白芍具有缓急止痛补血敛阴平肝之功效,用之于诸痛之良药又可治肝阳上亢头痛,且可调和辛温药的烈性。炙甘草可补脾健胃,调补正气。大枣可甘温补气,和营益血止血,安神养心,亦可缓和辛温药的烈性。附子、细辛助麻黄、桂枝解表里之寒,寒邪除则经络通,通则不痛。从中医经络的角度来看:《灵枢·经脉》有“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之说人体经络之气如环无端,日夜不息循行周身,为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通行的渠道,经脉和顺,气机得以条畅,卫外之气得以祛邪治病,营内之气得以濡养周身。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足三阳经都经颈部循行,将经气输布全身。如《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取之所别也。。督脉循行经过脊椎,督脉作用在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为诸阳之会,为全身阳气的输布起到重要的作用;督脉属脑,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且肾生髓,脑为髓海,故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但如寰椎错位,压迫督脉循行路线,使督脉循行受阻,影响督脉经气的流畅,妨碍阳气的输布,除影响脑、肾、脊髓的生理功能外,实则脊强,虚则头重,意即实症见脊强反折,虚症见头重、震掉。而寰椎错位也会因旁边的肌肉肌腱起到代偿作用而紧张收缩,从而引起旁边经络受阻。位于督脉旁的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会于后阴,贯臀入胭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胭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腰似折,不可以曲,胭如结,踹如裂,是谓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颠疾,头囟项颈间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胭踹脚皆痛,小指不用。为此诸病。盛者则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因膀胱经入脑、络肾、循行贯腰背、贯踹内,除影响脑、肾的生理功能,发展如腰背脊强痛、坐骨神经痛外,还可能产生如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胭如结,踹如裂,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胭、踹、脚皆痛的变症。位于膀胱经头颞旁的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膈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向腋,下络心,循咽下鬲,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似折。是主腋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者则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王冰在《素问集注·五脏生成》篇认为:“心部于表,若火之气,外受于邪,则心烦于内矣。太阳之气受邪,则头痛于上矣。”而心与小肠相表里,手太阳小肠为多血少气之经,以气先病为多,如上述“嗌痛颔肿,不可回顾,肩似拔,肩似折”还可能产生面瘫、三叉神经痛、颈椎病、面赤目黄、眼睑明动、耳源性眩晕,面神经麻痹、化脓性中耳、语言艰涩,嘴角歪向一侧、喉疾、头项急痛、鼻衄、目疾、指腕痛、上肢不举、肩痛等的变症。因此通过整脊手法对颈椎的复位,可疏通经络,使得气血的运行得畅,从而濡养脑髓,脑得到濡养而精神和畅,神气调达,而身体经络之气得以条畅,自然阴平阳秘,身体健康愉悦。从整脊医学(中医按蹻)的角度来看:颈椎错位至气血运行不上头,脑在头颅内,脑又称为髓海,依据《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因此血虚生风引发头晕、目眩;气血濡养不及,不通则痛,失营则痛,引发头痛、偏头痛、肌肉酸痛;血虚生痹,引发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致残甚至出现瘫痪等。按蹻治疗疾病,源自脊柱骨关节错位,并发脊髓、脊神经、交感神经等损伤引起的内脏、器官疾病为脊源性疾病,也有称“脊柱源性疾病”或“脊柱相关疾病”。中国传统医学有史以来,就有按摩踩蹻治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录上古之时,治病用“蹻引案(按)抚”;汉墓帛画《导引图》则绘有多个脊柱导引法。对脊源性疾病,历代文献均有论述,两千多年前,《内经》对脊柱、脊椎、脊髓形态已有认识,而且对脊神经及行走于脊柱旁的交感神经用“经脉”一词进行了论述。“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府”。《灵枢·经脉》即是说经脉有长短,是营养支配五脏六腑的。还有对行走于脊柱中线的督脉的论述如:“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呲,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素问·骨空论》)“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灵枢·经脉》)“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于脑”(《难经·二十八难》)指出督脉行走的方位以及与足太阳经、少阴经的相互联络。督脉总督手足之阳经,而手足阳经行走方位与现代脊神经支配区基本一致。《素问·气府论》在论述“脊椎法”时指出:“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项中央二,发际后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明确指出脊柱旁开的十五穴是“督脉气所发”。因此,《内经》以后,历代文献皆认为督脉穴位及足太阳膀胱经与脊柱旁的穴位主病,为督脉所发的疾病,同时还指出,脑、头面、五官、咽喉、胸、肺、心、肝、脾、肾、胃肠及生殖器官的病变,都与督脉、脊椎有关。如“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灵枢·四时气》及《素问·刺热篇》论述热病:“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膈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灵枢·杂病》“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目荒荒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胭中血络……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灵枢·杂病》等等。在《内经》的基础上,《针灸甲乙经》对脊柱、督脉源性病变有更详细的记载,已认识到某些疾病是源自督脉及脊柱旁足太阳膀胱经穴位的病变,主张对这些穴位施行针灸治疗。如“头痛项急,不得倾倒,目眩,鼻不得喘息,舌急难言,刺风府”,“伤寒热感烦呕,大椎主之;心胀者,心俞主之,亦取列缺;肺胀者,肺俞主之,亦取太渊;肝胀者,肝俞主之,亦取太冲;脾胀者,脾俞主之,亦取太白;肾胀者,肾俞主之,亦取太溪;小肠胀者,中骼主之。”(卷十一)等等。明确指出内脏的病变与脊柱督脉及督脉旁之穴位的关系。总之,《针灸甲乙经》对督脉及督脉旁之太阳经所有俞穴与脏腑、器官病变的关系有了明确论述,后世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医学运用经络穴位学说论述脊源性疾病的独特理论。现代整脊医学是从脊神经及交感神经与内脏器官的关系来认识脊源性疾病的。督脉的循行类似脊神经的走向;足太阳膀胱经行走于脊柱旁开1.5寸,类似交感神经在脊柱旁的位置;其旁开3寸的经行,几乎与脊神经后支的皮神经通路相一致。可见,中国传统医学有关督脉、足太阳经(背部)穴位与相关脏腑器官病变的关系的论述史,应是中国传统医学对脊源性疾病的认识史。我们根据历代经验确认的督脉、足太阳经穴位的主治病变,与现代脊源性病变相对照,发现二者是大同小异的。因此采取葛根汤方结合整脊手法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本研究主要以美国CHIROPRACTIC人体自律神经系病变之症状,结合中医《伤寒杂病论》“观其脉象,知患何逆,随症治之”指导原则,及“易明整脊诊断治疗手法”,结合现代影像学辅助诊断方式,研究拟出一套较安全、可靠、伤害少的治疗方案;提高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提出减轻不适的新模式,提供临床,建立沟通各学科的渠道和桥梁对颈椎病积极有效的治疗,对降低患者病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次研究中药治疗与整脊手法治疗差异明显不能采用全盲临床分组,因此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从已知或辅助检查得知颈椎病患者,符合纳入标准者随机分组。病例依照男女年龄合宜分配到用药组、整脊组、综合组等三组。将12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用药组(40例)整脊组(40例)综合组(40例)。(二)治疗方法1.用药组:采用伤寒论葛根汤方随证加减方治疗,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的中医证候分类为风寒湿型、气滞血瘀型、痰湿阻络型、肝肾不足型、气血亏虚型共五型因此用药有加减。2.整脊组:采用易明整脊徒手判断治疗手法治疗,依据《内经素问》“逆从阴阳”为指导中心思想,将椎体立体画分十个方位,如拖拉门左侧、右侧、前移、后移,如船在海平面之前倾、后倾、左倾、右倾,如旋转门之左旋、右旋。易明整脊治疗手法:治疗原则如左者右之,右者左之,前者后之,后者前之,旋者复之,倾者正之的徒手矫正治疗,使所伤之筋骨,回复于正常。3.综合组:先整脊,采用易明整脊徒手判断治疗手法治疗;再用药,采用伤寒论葛根汤方随证加减方法治疗,为综合性治疗。成果:一.颈椎椎体错位诱发脑神经功能失调二颈椎椎体错位诱发肩臂手的酸麻痹痛和功能障碍三颈椎椎体错位诱发感官或精神或神智相关的疾病四颈椎椎体错位诱发激素及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五颈椎椎体错位诱发脑血管系统功能障碍六.葛根汤方能巩固循行经过颈部的经络之气,降低颈椎错位的诱发影响结论:从本次的研究当中发现颈椎病患者分组治疗都能获得改善,但用药组治疗前后效果大约四、五成,整脊组与综合组初期治疗改善度大约七成,但后续追踪综合组平均改善度提升一成,综合组能稳定改善的效果。从以上结果证明葛根汤方与整脊结合治疗颈椎病效果最佳,其主要因素一、脊柱偏位用药治疗能暂时消除炎症,改善微量气血循环与功能代谢,但是脊柱的偏位仍然使气机升降出入阴阳不调和,因此,代谢不良产生无菌性炎症。造成颈椎病患者的不舒服。二、脊椎偏位用整脊手法复位,虽然能立马改善错位造成气机升降出入阴阳不调和的状态,但是,六淫之气浸淫使腠理不固,大筋绠短小筋弛长,因此颈椎容易走位重新压迫神经再次感觉不适,也是改善效果下滑原因之一椎体的位移是腠理不固,患者若有加强锻炼运动可以使肌腠紧致,以增强肌肉力来巩固椎体,使椎体稳固不易偏移。大部分患者缺乏锻炼,因此颈椎病容易反复发作,也是改善效果下滑原因之一。颈椎病在治疗后养护非常重要,因此选择能良好支撑、浮托颈椎生理曲线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枕头也十分重要,有许多患者不重视或者忽略此重要因素,使颈椎病容易发作,也是改善效果下滑原因之一。为此因素本人还发明一种健康枕头,专利号ZL.2012.2.0404346.4。三、综合组能结合葛根汤去邪消炎镇痛改善内环境,使腠理紧致结合易明整脊徒手判断治疗手法,调整脊柱回归中轴线,使神经气机升降出入阴阳调和,那么内和外应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