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五一文教断裂以北的海南岛西北部发育了典型的火山海岸地貌。该海岸的主体火山--莲花山和德义岭主要形成于中更新世,火山活动引起的地壳抬升使一套逾40m厚的海相地层出露于地表并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形变。末次盛冰期以来,海南岛周缘浅海区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的演变,海平面上升使海相地层遭受侵蚀并残留形成海蚀平台,较硬的海蚀平台成了沿岸珊瑚生长发育的基底。珊瑚礁礁坪在低潮时出露着大型的原生死亡滨珊瑚,而原生滨珊瑚又对海平面有精确的指示作用。因此,海南岛西北部火山海岸沿岸出露的前全新世海相地层和珊瑚礁都应记录着该海岸带的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信息,这些信息是推测海南岛西北部火山海岸演化历史的重要根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从古岸线变迁历史、海相地层和珊瑚礁入手,并根据所推测的演化历史尝试对火山海岸过去的演化过程和未来可能的演化趋势进行模拟。
首先,根据古海岸线重建模型首次对海南岛及周边地区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海岸线变迁历史进行了重建,获得了20cal.kaBP以来的古海岸演变序列,通过该演化序列取得一些新认识:冰后期的海平面上升使海岸线不断后退,陆地面积则不断减少,在9cal.kaBP岸线后退到海南岛西北部附近,大约至6cal.kaBP海平面上升到最高点,造成研究区共减少的陆地面积达34万平方公里;随后海平面变化减缓,岸线的变迁开始受构造和沉积作用明显,并且总体趋势由海进转为海退,因此6cal.kaBP至今陆地面积增加了约1万平方公里。这一海岸线变迁历史是研究海南岛西北部火山海岸演化过程的基础地质背景。
其次,在海南岛西北部莲花山周缘海岸选取了5个典型的海相地层剖面,根据岩性、产状和海岸地貌、构造等特征进行了区内的地层对比,恢复了海相地层产出的序列,并推测海相地层的分布范围。结合海相地层的沉积时代和莲花山周缘海岸的地貌特征,探讨了火山海岸的演化过程:中更新世以前,海相地层沉积区属于浅滩或海滩环境,是该海岸带当时受海水进退作用的主要区域,接受着海浪或海风从北面、河流从南面带来的沉积物;中更新世至今,受火山活动的影响,海相地层沉积区被抬升成为陆地,海相地层因暴露于地表而接受剥蚀,随着末次冰期后的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海相地层被侵蚀形成海蚀平台。
再次,对排浦至三都、峨蔓一带沿岸大型原生死亡滨珊瑚的年代学和高程研究,表明海南岛西北部的珊瑚礁主要发育于中全新世,与海南岛其他海岸带的珊瑚繁盛时期及华南沿海中全新世相对高海平面的时间基本一致。火山海岸的原生死亡滨珊瑚反映了该海岸带在中全新世有0.4~3.4m的相对高海平面,应是地壳上升的结果,另外还反映了海南岛西北部中全新世以来发生了地壳差异升降运动,如三都至峨蔓一带相对于南部非火山海岸至少上升了0.3m,神尖石孤岛附近的上升幅度可达2.1m。这些研究结果既填补了海南岛西北部珊瑚礁反映海平面变化和新构造运动的空白,也填补了我国珊瑚礁发育区中在局部范围内通过同时代珊瑚礁的高程对比获得地壳上升幅度的空白。
最后,应用古海岸线重建的原理对海南岛西北部莲花山附近火山海岸中更新世以来的演化历史及未来2000年可能的演化趋势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中更新世以来整个研究区主要处于陆地环境,间接地反映了海相地层可能沉积于早更新世早期或上新世。未来的2000年时间里,在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下,海岸线将不断后退,海蚀平台加宽,海蚀陡崖变高变陡,莲花山在海岸侵蚀作用下将会慢慢的消亡。这一尝试性模拟拓展了古海岸线重建模型的应用,模拟结果也直观展现了火山海岸的演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