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常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是猪格氏病(Glasser’s disease)的病原菌,随着我国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该病已成为猪场保育仔猪和青年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到目前为止,其毒力因子和致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血清型的多样性及很大比例不能分型菌株影响了对具有高效交叉保护力疫苗的研究,本文从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豚鼠感染试验,毒力筛选和仔猪感染试验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1.广东地区副猪嗜血杆菌分离鉴定2007年9月份~2008年9月份对广东地区37个患病猪场送检的372份病料进行副猪嗜血杆菌分离鉴定,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显示,PCR扩增阳性病料52份,而实际分离副猪嗜血杆菌的病料数39份,实际分离率10.48%(39/372),低于PCR检出率13.98%(52/372);将其中的30株副猪嗜血杆菌进行血清分型,分型结果显示广东地区流行的血清型主要为血清5型(23.3%,7/30),12型(16.7%,5/30);其次是4型(13.3%,4/30),14型(10.0%,3/30);另外还有33.3%(10/30)的分离株未定型;从37个发病猪场中,共检测出副猪嗜血杆菌阳性猪场15个,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猪场阳性率达40.54%,表明副猪嗜血杆菌病在广东地区已普遍流行。2.副猪嗜血杆菌人工感染豚鼠模型的初步建立用副猪嗜血杆菌血清5型标准菌株HS80(脑炎型)经不同接种途径(腹腔、鼻腔、肺内)感染200~250g健康普通级白化豚鼠,活菌含量为6×109CFU,每组5只,试验表明豚鼠对副猪嗜血杆菌较易感,在12~36h之间就能造成豚鼠的急性死亡;以腹腔接种途径感染的豚鼠发病率(100%)和死亡率(80%)最高,所以选择腹腔注射为最佳接种途径;发病的豚鼠表现出典型呼吸困难、震颤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从感染死亡的豚鼠大脑及全身各实质器官均可分离到该病原菌,与仔猪感染情况相似。这一动物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副猪嗜血杆菌的致病机理和毒力奠定基础。3.广东地区副猪嗜血杆菌血清4型、5型和12型分离株对豚鼠毒力试验利用寇氏法,以200~250g普通级白化豚鼠为动物模型,以腹腔接种途径,对广东地区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血清4型、5型、12型菌株进行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结果显示血清4型H43菌株、血清5型H10菌株、血清12型H27菌株的半数致死量分别是1.58×109CFU、1.75×109CFU、1.68×109CFU。根据以上三个血清型代表菌株LD50测定结果,将分离的副猪嗜血杆菌血清4型、5型、12型菌株进行毒力试验,结果显示同一血清型的不同分离株毒力差异显著,血清4型H25、5型H45、12型H31所致死的豚鼠数量最多,说明这三株细菌的毒力较同型其它菌株强。本研究结果为副猪嗜血杆菌疫苗菌株的筛选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4.广东地区副猪嗜血杆菌临床分离株对断奶仔猪致病性将筛选出来的6株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以腹腔接种途径感染6周龄HPs抗体阴性健康断奶仔猪,感染活菌含量为7×109CFU,接种剂量3mL,结果均可复制出格式病临床症状,并且可以造成一定的死亡率,发病仔猪表现为体温一过性升高甚至发烧、精神不振、侧卧、被毛粗乱、食欲下降、呼吸困难、关节肿大;病理剖检变化为纤维素性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肺炎、脑炎和关节积液;病理组织学表现为肺脏、心脏、脾脏等器官含有大量炎性细胞的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血清5型分离株对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血清4型和12型分离株,此试验表明本试验筛选的临床分离株可能具有高致病潜力。本试验通过对广东地区发病猪场的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成功分离到39株副猪嗜血杆菌,并且证实副猪嗜血杆菌病已在广东地区广泛流行,流行的血清型主要为血清5型、12型、4型,将临床分离的副猪嗜血杆菌感染豚鼠,比较筛选毒力株,并将筛选的菌株感染仔猪,成功复制出典型的临床病例,从而为该病的诊断、防治和商品疫苗的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