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的名作之一,是一个家庭伦理悲剧。老凯勃特虽然年事已高,但拥有一座漂亮农场的雄心不减,他健壮,独断,先后累死了两任妻子,让三个儿子做农场的免费苦力。他是农场上的“石头上帝”,是家中惟一的声音。他的第三任妻子爱碧自幼生活困顿,又经历了家庭和婚姻的不幸,三十五岁的她之所以嫁给七十多岁的老凯勃特也是迫于生计,她想以此占有农场。在一步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她和继子伊本之间发生了乱伦,继而她对农场的占有欲被对纯洁爱情的渴望所代替,最终酿成了她亲手杀死自己刚出生不久婴儿的悲剧。伊本是凯勃特的小儿子,他也是一心想占有他认为应该属于已经过世的母亲的农场。在和继母爱碧争夺农场的过程中,他们之间却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所提出的“疯癫”理论为我们理解这部剧作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福柯认为“疯癫”是发生在人类身上的一种精神现象,和“理性”一起在人类身上共存。“理性”和“疯癫”这两种力量处于无休止的斗争之中,而斗争的结果往往给人类带来悲剧。福柯把疯癫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狂妄自大的疯癫、正义惩罚的疯癫和绝望情欲的疯癫。从《榆树下的欲望》的剧情发展来判断,剧中三个主人公凯勃特、爱碧和伊本的行为都违背常理,都是疯癫的表现。他们的疯癫行为分别对应了福柯提出的这三种疯癫类型。通过分析主人公的不同疯癫表现,论文得出结论:既然人类身上存在着理性和疯癫两种感情,在我们面临诱惑时,应该尽力让理性主导我们的判断;否则,相似的悲剧就不可避免。论文共分序言、四个章节和结语几个部分。序言简要介绍了剧作家奥尼尔和剧本《榆树下的欲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指出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一章是对福柯疯癫理论的简单介绍,重点阐述了福柯对疯癫的三种主要形式的划分及其含义。第二章分析老凯勃特狂妄自大的疯癫。他健壮、刻薄、目中无人,是农场的“石头上帝”和家中惟一的声音。第三章分析爱碧正义惩罚的疯癫。为了占有农场,她与继子发生了乱伦并继而产生了真情,这都会给她带来伦理和道德上的不安。最后她的杀婴行为更是让她难逃法律的正义制裁。第四章分析伊本绝望情欲的疯癫。原先一心只想占有农场的伊本在爱碧的色诱下,一下子由物质的囚徒变成了绝望情欲的男人。母亲的叮嘱、自己的使命甚至自己的生命等和爱碧相比都变得无足轻重,绝望的情欲已经占有了他的全部理性空间,他变成了一个“爱情”的疯子。结论部分指出,凯勃特家的悲剧是由剧中主人公的疯癫行为造成的:他们的人生是疯狂的人生。该剧对现代人充满了启迪:面对各种诱惑时,让我们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疯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