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性的研究既包含对造成人员、信息和图像的间歇式流动的固定基础设施的分析,也包含对限制、引导和控制移动或预期移动的边界或“大门”的分析。本文以流动性为理论切入点,对老挝边境聚落磨丁与外部的互动进行了研究,并将侧重点放在老挝磨丁与中国磨憨的互动。对于磨丁而言,不管是人的流动,还是物资的中转、或者信息的传播都与道路的建设和使用发生着密切的关系。道路的连通性使得磨丁与外部更广阔的世界连接,并不断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与此同时,边界的区隔作用使得老挝磨丁与中国磨憨产生巨大的差异,这一差异又一定程度上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在通道与边界的复杂关系中,磨丁的生计由农业、盐业加工向运输业、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转变,磨丁的社会结构、磨丁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被形塑。昆曼国际公路的全线贯通,国家间战略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使得磨丁在全球网络中不断构建自身的位置。具体而言,笔者以研究缘起为开端,继而对前人学术研究进行综述,关注边界与通道的区隔、连接作用,并对流动性、社会互动以及老挝北部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同时,还对田野点概况及研究过程进行了介绍。接着,以时间顺序为线,从不同历史时期中老边境地理特征和历史特殊性着手对通道与边界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从人、物以及信息的流动三个维度展开对磨丁与外部互动的讨论。人的流动方面,分别以磨丁与外部的通婚、磨丁人来华留学以及中老跨境商贸为个案,对磨丁人在流通与阻隔的复杂关系中进行跨界、跨社会流动予以描述。物的流动方面,磨丁物的跨界流动通过道路得以实现,道路层级的多元化,丰富着磨丁物的流动方式。与此同时,边界也在无形中对物的流动施加影响。由此,磨丁借助物这一媒介与外部更广阔的世界得以连接。信息流动方面,侧重关注以通讯和信息交换为主的信息传播。早期道路和边界是信息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通讯技术、大众传媒的发展,政治地理意义上的边界在信息流动方面已经逐渐丧失功能,社会文化边界成为影响信息流动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信息流动也在重构新的边界。在此基础上,将磨丁置于全球流动语境中、考究急剧变迁中的磨丁所具有的阈限性特征,并对磨丁在全球网络节点中的相对性进行论述。最后,则总结性地对磨丁与外部关系进行梳理,同时进一步探讨边疆中心的相对性,以及“一带一路”对边疆的社会文化价值。在中国“一带一路”政策下,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角度对老挝北部磨丁进行实地研究,从微观层面关注道路与区域关系,洞悉该区域生计方式、社会结构、民族文化变迁之间的联动关系。这对于边疆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的问题、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