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双侧井穴温度差异变化与颈椎病的关系,以期能找出双侧井穴温度差异变化与颈椎病之间的相关性;观察颈椎病毫针治疗前后双侧井穴温差的变化,以研究双侧井穴温差是否可以成为治疗疾病疗效的观测指标。方法:招募符合纳入观察标准的55例颈椎病患者,测量其十二经双侧井穴温度,并计算各经左右井穴温差的绝对值。观察23位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针刺治疗前后的井穴温度变化;测定27例健康受试者,并将其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井穴温度对比。首先请受试者进入室温24.3℃-26℃的针灸诊室静息15分钟以上,暴露双手手指与双脚足趾,探测受试者十二经井穴的24个穴位。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十二经的双侧井穴温度差异,筛选出颈椎病患者井穴温度失衡的经脉,对比治疗前后的温度差异变化是否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果:(1)本研究统计的55名颈椎病患者,足六经的左右井穴温度差异的平均值大多高于手六经,其中足三阳经的温差位居前茅。温差平均值由高至低顺序为:‘飞窍阴=少商>至阴>厉兑=大敦>隐白>涌泉>关冲>商阳>少泽>少冲>中冲。其中关冲以前的穴位温差皆大于0.5℃。(2)各经井穴温度差值的秩均值显示:颈椎病患者十二经井穴之中,厉兑穴的温度差值最大,虽然与上述结果不完全一致,但仍是足三阳经的温差居前。温差秩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厉兑>至阴>足窍阴>大敦>隐白>涌泉>少商>商阳>少泽>少冲>中渚,温差最小者为中冲。(3)椎动脉型颈椎病受试者与健康人群比较:少商、商阳、少冲、隐白、大敦、厉兑、足窍阴、至阴的温差,大于正常人组。(4)2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针刺治疗前后的温度差值除了关冲穴有明显意义之外,其余各经变化皆不显着。然而,根据秩均值所显示的趋势,中冲、少泽、隐白、涌泉等穴的治疗前后温度变化趋势较为明显。结论:(1)颈椎病患者足阳经井穴的双侧温度差异较足阴经明显,而足六经的双侧井穴温度差异又较手六经的双侧井穴温度差异明显。其中,足窍阴、少商、至阴、厉兑、大敦、隐白、涌泉的温差大于0.5℃。(2)椎动脉型颈椎病受试组的少商、商阳、少冲、隐白、大敦、厉兑、足窍阴、至阴的温差,大于正常人组。(3)根据秩均值所显示的趋势,中冲、少泽、隐白、涌泉等穴的治疗前后温度变化趋势较明显,但只有关冲穴治疗前后的温度差值有统计学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