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毒素特异性组分的分离及其在Ht1基因玉米质膜存在结合蛋白的证据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玉米大斑病菌1号小种毒素的特异性组分进行分离,建立了高效的特异性毒素分离纯化方法,并对其进行了紫外波谱分析;用荧光素双醋酸酯(FDA)染色法,测定了毒素特异性组分对原生质体死亡率的影响;进而用1-苯胺基-8-萘磺酸(ANS)荧光探针标记法和SDS-PAGE电泳法对特异性毒素组分与Htl基因玉米细胞互作过程中的质膜蛋白进行了研究,旨在证明Htl基因玉米细胞质膜上存在特异性毒素组分结合蛋白(TBP),为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角度阐明毒素的致病机理提供证据。主要结果如下: 1.对玉米大斑病菌的1号小种菌株(99-2)的粗毒素进行硅胶薄层层析(TLC),分离到Ⅰ(Rf0.06)、Ⅱ(Rf0.21)、Ⅲ(Rf0.45)、Ⅳ(Rf0.60)、Ⅴ(Rf0.75)5个条带,分别对此5个条带进行生物测定,发现条带Ⅱ对带Htl基因的玉米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2.在检测波长220nm、流速1.0mL/min的HPLC分析条件下,对条带Ⅱ的洗脱剂中甲醇与水的比例进行摸索,最后确定60%甲醇为最佳洗脱条件。经对条带Ⅱ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进一步纯化,得到3种组分Ⅱ-1、Ⅱ-2、Ⅱ-3,其中只有Ⅱ-3具有特异致病活性。对Ⅱ-1、Ⅱ-2、Ⅱ-3进行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发现只有Ⅱ-3在300nm处有吸收峰,Ⅱ-1和Ⅱ-2的峰形相似,可能为类似物。 3.从HT-毒素Ⅱ-3组分处理玉米幼苗的叶片中提取原生质体,在0-1.5h内其死亡率与对照(蒸馏水处理幼苗)无明显差别,但1.5h后Ⅱ-3处理一直明显高于对照,说明Ⅱ-3加速了叶片细胞的死亡;在6h左右处理有显著上升,而对照变化不大。说明Ⅱ-3与叶片细胞作用后并不直接伤害细胞,而需经过一定时间,这一过程很可能是Ⅱ-3与受体结合后信号不断放大,最终使原生质体失去活力的过程。 4.以玉米叶片原生质体为研究对象,以ANS(1-苯胺基-8-萘磺酸)作荧光探针,用荧光法研究了Ⅱ-3与质膜蛋白的互作。在被ANS标记后的原生质体悬浮液中加入不同浓度HT-毒素Ⅱ-3组分后,ANS荧光强度明显增加,呈现出了剂量—效应关系,表明Ⅱ-3与质膜上ANS某些受体发生了互作。本试验采用两种试剂,从两个角度表明了ANS受体和质膜上存在的Ⅱ-3受体具有蛋白特性。推测HT-毒素特异性组分的原始作用位点在质膜外侧,且特异性毒素组分与其受体互作具明显的饱和性。 5.利用SDS-PAGE电泳技术分析了HT-毒素Ⅱ-3组分对玉米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和质膜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Ⅱ-3对叶片中可溶性蛋白没有影响,但在叶片质膜蛋白中找到了3个与Ⅱ-3致病相关的蛋白,经分析其分子量分别为31.622KD、63.125KD和93.536KD,其中分子量为31.622KD和63.125KD的蛋白为叶片本身所特有。
其他文献
  长尾小蜂是属于膜翅目小蜂总科长尾小蜂科的昆虫的总称,它们中既有寄生性的种类,也有植食性的种类。 本文对中国长尾小蜂科常见属分类进行了研究。文章对实际研究过的30
期刊
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所致的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世界各油菜产地均造成严重危害,在我国居油菜三大病害之首。目前由于尚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所以
1923年,出生于中国的美国人亨利·卢斯和布里顿·哈登筹资6.8万美元创办了一份新闻周刊——《时代》。该刊的宗旨是要使“忙人”能够充分了解世界大事。它将每周的新闻加以组
作者利用中日两国档案,尤其是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所藏《新闻杂志操纵关系杂纂——国闻报(在天津汉字新闻)》专档, The author makes use of the archives of China and Ja
地黄花叶病毒(Rehmannia mosaic virus;ReMV)是本实验室从地黄上分离鉴定到的一种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可能的新病毒。本项研究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对ReMV基因组5’端和
以广西南宁市甜玉米害虫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生为害种类、群落构成、天敌种类、非化学农药防治技术对主要害虫的效能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甜玉米害虫发生种类。初步明确
以往的网络时代,只有发文者才有声誉,但列在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都可以参与进来,并建立信誉。我认为在将来,通过网络评价这种社会性的诚信方式,可能会成为比eBay、阿里巴巴这种
为了解春玉米生育期内玉米螟、弯孢菌叶斑病、大斑病和丝黑穗病的不同发生程度对玉米产量的损失,采用在植株上接种不同浓度的丝黑穗病菌、弯孢菌叶斑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以及不
印楝素(Azadirachtin)是从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 Juss)种子中分离出来的高效化合物,对害虫具有拒食、忌避、产卵抑制、生长调节、绝育等多种作用。2001-2003年,通过室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