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丰富多彩,她根源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文化复兴、民族文化整体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强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面临着重重危机,正在不断萎缩和衰亡。如何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核心载体,也是保护和发展的主体。在传统的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逐渐被新时代淘汰的过程中,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的学校教育开始以它独特的优势脱颖而出,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号召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努力探索学校非遗教育的方法途径,并且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政策,为学校教育传承提供依据和指导。武汉市武昌区晒湖小学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并在不断摸索创新中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其中也暴露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在晒湖小学的实地调查和人物访谈,以晒湖小学为个案,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进校园过程的实施现状,由此窥一斑以见全貌。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三个部分进行阐述:首先,陈述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和保护非遗已是大势所趋,基于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以及学校教育在各方面优胜于传统传承方式两大因素,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势在必行。其次,通过对晒湖小学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了解其一般教育教学情况,总结其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中的条件与优势、过程与方法、成效与经验,旨在为其他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提供一些借鉴。最后,从晒湖小学在实施非遗教育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出发,诸如政府对非遗进校园的重视度依然不够,导致非遗教育落实不理想;学校过于注重形式模仿,未能开发出与校本课程匹配的非遗教材,缺乏系统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社会关注度低,公众参与少等,着力探究开展非遗进校园普遍面临的瓶颈,然后从政府、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出发,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突破瓶颈的设想和建议,包括政府部门转变非遗保护理念,大力支持学校中的非遗教育,学校与政府部门通力合作,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在加强师资建设的同时,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以及发展规律,切实做好非遗的学校教育工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