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类共同的目标。主观幸福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心理学中的体现,它立足于积极情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综合性指标。在经济长足发展、社会持续进步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旅游区居民的幸福感程度制约着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只有少数民族旅游区居民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才能真正提高当地居民对游客的服务质量,从而促进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恩施枫香坡是侗族聚居地,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幸福感有益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这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以主观幸福感理论作为切入点,并以恩施枫香坡少数民族旅游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发放了 192份问卷。首先,通过对少数民族旅游区居民相关文献的阅读和主观幸福感理论的研究,确立了影响目的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总结这六个影响因素分别为:居民个人特征、经济状况、社会支持、文化认同、政策保障、社会环境。其次,本研究通过对调查问卷的192个样本采用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来确定了枫香坡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居民个人特征、经济状况、社会支持、文化认同、政策保障。最后,通过回归分析探索各种影响因素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对原假设进行验证。本研究对当地政府制定正确的社会管理政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不仅可以给政府完善立法机制以参考,同时也能够激励相关部门重视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注。研究结果表明,恩施枫香坡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人口控制变量因素中,月收入和收入来源因素对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出生地、居住年限以及对旅游业的态度对居民主观幸福感无显著影响,;其次经济状况和文化认同对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的积极的影响;第三,社会支持和政策保障对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最后社会环境对主观幸福感无显著影响。针对于此,本研究提出提升恩施枫香坡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发展参与式旅游,提升物质幸福;建设宜居社区,提升绿色幸福;增强文化认同感,促进精神幸福;制定民生型的政策保障体制,促进平等幸福。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研究的理论运用。本文将社会心理学上主观幸福感这一成熟的理论运用到旅游学中,对国内关于少数民族旅游区居民的研究进行了补充。第二,研究的视角的选取。本研究以恩施枫香坡为例,尝试研究了在小型的少数民族旅游区,居民对旅游带来的影响以及自身主观幸福感的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