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光纤光栅作为一种新型光子器件,因其具有灵活设计、优良的选频特性和稳定性能,已成为光纤通信和光纤传感系统的核心元件并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光纤光栅内部分布的不均匀和外界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纤光栅作为一种新型光子器件,因其具有灵活设计、优良的选频特性和稳定性能,已成为光纤通信和光纤传感系统的核心元件并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光纤光栅内部分布的不均匀和外界环境的干扰引入一定量的双折射,从而引入一些偏振现象,比如,偏振模色散和偏振相关损耗等,随着高速光纤通信与光纤传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光纤光栅的偏振特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数字系统中脉冲失真变形、误码率增高、传输带宽受限等。另一方面,光纤光栅的偏振特性在传感领域也得到了应用,如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等,因此,对光纤光栅偏振特性的研究就尤其的重要。 本文以光纤布拉格光栅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布拉格光纤光栅的发展,然后阐述了光纤光栅偏振特性研究的几种理论基础,本文主要采用较为简单的耦合模理论对光纤偏振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 其次,深入研究了均匀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反射偏振相关损耗特性。分析了横向力对光纤布拉格光栅偏振相关损耗的影响,分析表明横向压力引起了光纤光栅的双折射量和光栅长度的变化,从而改变了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偏振相关损耗特性,同时分析了温度对反射偏振相关损耗的影响。 最后,本文研究了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反射偏振相关损耗特性在横向力传感方面的应用。我们通过实验研究了横向力和温度对反射偏振相关损耗的影响,发现温度的变化只会引起反射偏振相关损耗整体峰位的移动,并不会影响两峰之间的相对距离。而压力的变化除了会使反射偏振相关损耗的峰位发生整体的移动之外,还会使反射偏振损耗的主峰间距发生变化,并且反射偏振相关损耗谱的主峰间距对侧向力的响应非常敏感,因此通过反射偏振损耗的间距变化可以实现横向压力传感而且避开了温度的影响。为实现横向压力传感器提供了可能。
其他文献
重昧物理,尤其是B物理,在检验标准模型、探索CP破坏的起源以及寻找新物理存在的迹象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应地,对B介子衰变及其中的CP破坏的研究也就构成了当前比较活
M.L.Ter-Mikaelian于1969年在其著作中首先提出高能电子束通过晶体时在特定方向会产生参量X射线辐射(PXR),1985年成功地通过实验观察到了这种现象。近年来,PXR现象的应用研究较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是一种宏观量子现象。1924年,爱因斯坦将玻色关于电磁辐射的统计理论推广到了有质量玻色子,指出当玻色气体的温度降低到某个临界值以下时,会有宏观数量的
2001年发现的MgB材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材料。从基础科学的角度看,现在已经可以肯定,它是一种以电声子相互作用为产生超导电性的主要机理的材料,或者说它是一种BCS超导电性的材
硅酸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2FeSiO4具有成高安全性、低成本、资源丰富等优点,被认为是极具发展潜力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晶格结构中,聚阴离子(Si04)4-的Si-O键具有很强的结合力,使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该材料电子导电率和锂离子扩散速率较低,目前,关于Li2FeSiO4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其导电率上,采取的方法主要有碳包覆、减小颗粒粒径、掺杂金属离子。掺
实用化高温超导线带材的交流损耗直接关系到高温超导装置的稳定性及其成本,只有当交流损耗足够小时,超导体的优势才会显现出来。因此研究高温超导线带材的交流损耗并提出减小交流损耗的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建立了一套高温超导体自场交流损耗测量装置,并分析了测量时的误差来源以及如何减小误差,使得该系统测量精度达到10-5W/m。其次,利用粉末套管技术(PIT)制备了Bi2212圆线的实验样品。研究了Bi系
本文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以ZnO和Eu2O3混合物作为溅射靶材,Ar气为工作气体,O_2气为反应气体,在硅(Si)衬底和蓝宝石(Al_2O_3)衬底上制备ZnO:Eu~(3+)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ZnO:Eu~(3+)薄膜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1)ZnO:Eu~(3+)薄膜的晶体结构Z
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认为光是一种物质,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即光是由一个个光子组成。单光子探测就是基于光的量子性质,对光波的光
本论文介绍了自行设计和搭建的首台全国产化的能得到Si表面高质量原子分辨的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UHV-STM)。该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控制系统部分应用了作者发明的L-P
纳米二氧化钛(TiO2)因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各领域中应用日益扩大。纳米TiO2会通过废物降解、空气传输及食物链等方式进入生物体,然而目前国内外对纳米TiO2的经口毒性和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