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T/ABS与TPU/ABS共混合金的制备及耐应力开裂性能研究

来源 :天津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orangeboy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是一种机械性能优良,表面光泽度高,韧性优良的共聚物,但是其制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开裂的现象,为了提高ABS的耐应力开裂性能,本文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和热塑性聚氨酯(TPU)两种聚合物,分别对ABS进行共混改性,以期提高产品使用寿命。本文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 PBT/ABS合金和TPU/ABS合金,比较了 PBT的种类和含量,以及TPU的含量对ABS的力学性能及耐应力开裂性能的影响。分别使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PBT/ABS合金和TPU/ABS合金的力学性能,断面形貌,表面能、结晶性能;采用预制应力-溶剂释放应力法,检测合金的耐溶剂应力开裂性能;采用循环应力开裂实验,研究了材料的耐循环应力开裂性能;最后采用格里菲思理论计算得出材料的应力强度因子(Kic),使用KIc来衡量材料耐应力开裂的难易程度。研究表明:PBT的种类对PBT/ABS共混合金的力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使用低熔体流动性的PBT制备的PBT/ABS共混合金性能较优;PBT的加入对ABS树脂起到了增强作用,其拉伸性能上升,冲击强度下降,冲击断面由韧性断面向脆性断面转变。当PBT含量为4份时,共混合金综合性能较优,与ABS相比其拉伸强度和熔体流动速率分别提高了 15.2%和24.4%,冲击强度略有降低,PBT加入后AB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向低温发生移动,当PBT含量为5份时,AB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从105.5℃降低到了 100.0℃;随TPU含量的增加,TPU/ABS合金拉伸强度基本保持不变,冲击强度和熔体动性都随TPU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TPU含量为5份时,TPU/ABS合金的综合性能较优,其冲击强度和熔体流动速率分别提升了 11.4%和49.6%,拉伸强度下降了 2.5%;PBT和TPU都可以改善ABS的耐溶剂开裂性能,当PBT含量为5份时,PBT/ABS耐应力开裂时间延长了 162.5%,当TPU含量为5份时,TPU/ABS的耐应力开裂时间延长了 250.0%;当PBT含量为6份时,PBT/ABS的应力失效循环次数提升了 17.0%,当TPU含量为6份时,TPU/ABS的应力失效循环次数提升了 22.2%;通过格里菲斯理论计算了共混合金的应力强度因子(KIC),PBT的加入使ABS的应力强度因子提高,而TPU的加入对ABS的Kic不大。经与实验结果对照发现,Kic可以较好的描述韧性聚合物和脆性聚合物产生裂纹的起始条件,但不适用于描述韧性聚合物的断裂行为。
其他文献
作者对省一级社会科学情报部门如何开展情报工作提出了几点意见:一、必须尽早建立社科情报网和文献资料检索中心;二、对建立该中心的设想;三、建立社科情报网和文献资料检索
采用一种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应用于微型逆变器拓扑结构中,对微型光伏并网逆变器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台300W的微型逆变器样机,通过并网试验平台,进行了相关试验,验证了系统的高
作者以浅显易懂的具体例子说明什么是情报及情报概念,作者认为应从现行的情报概念中跳出来,进一步深入探讨,并围绕情报工作的组成,联系国外情况,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产业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残留在水中。传统的处理方法比如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等难以满足净
在航天地面测控领域,针对现有测控设备状态传输手段单一、参数状态信息不全导致中心无法有效管控设备状态的问题,提出了基于SNMP协议的运管代理系统的设计方法,建立了运管代
目前,我国不少人都对化学情报的计算机检索很感兴趣,这显然与我国计算机的日益增多有关,并说明我国的情报科学正在向高级阶段发展。为了能让更多的同志入门,作者把这方面的工
能源、信息和材料是当代社会的发展的三大基石,能源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对石油、煤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但全球化石能源有限,可再生能源短缺,使得能源危机不断加剧。且化石燃料的使用会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开发可再生的、清洁的新能源和较高的储能器件迫在眉睫。其中氢能清洁、高效具有有较高的可持续性备受人们广泛关注。超级电容器由于其高的功率密度、较长的循环寿命也是研
本文列举了国外许多具体事例对情报科学是情报的科学还是提供情报的科学家的科学这一人们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完整的阐述,同时阐明了情报学家的真正作用。进
目的 分析脑出血灶周水肿在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选取脑出血患者177例,均进行2次及以上头颅CT扫描。男124例,女53例,年龄32~93岁,平均(63±14)岁。结
人脸识别作为生物特征识别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监控、安检、金融等领域。本文分别对人脸识别系统中人脸检测、人脸关键点定位和单样本匹配识别三个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