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控制在个体毕生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个体良好适应社会、促进自身更好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在实际生活中,自我控制的失败也时常出现。根据自我控制力量模型的观点,个体的自我控制过程会消耗有限的心理能量,若能量未及时补充,便会处于自我损耗的状态(自我控制失败),对后续的任务执行,常表现出负面的反应,如利他行为的减少。然而,以往对于自我损耗后利他行为的研究,多采用独裁者任务范式,进行外显层次的利他行为探究,少有对个体自我损耗后,内隐层次的利他态度进行研究。其次,也缺乏对不同特质个体,自我损耗后内隐利他态度的探索。最后,以往研究证实,共情的诱发能有效改善个体的内隐利他态度,那么是否也能改善自我损耗后个体的内隐利他态度?也是极具探索价值的。据此,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采用经典Stroop范式对被试进行高低自我损耗处理,以内隐联想测验(IAT)研究范式,测查被试的内隐利他态度。首先,探讨自我损耗对大学生内隐利他态度的影响,随机选取50名大学生,分两组进行高低自我损耗任务,再测其内隐利他态度;其次,探究不同自我控制能力的大学生,在自我损耗后的内隐利他态度,采用《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筛选高低自我控制水平的两组大学生共97名,进行2(高自我控制vs低自我控制)×2(高自我损耗vs低自我损耗)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测量不同自我控制能力的大学生,在不同自我损耗后的内隐利他态度;最后,采用诱发共情的手段,对自我损耗的大学生进行干预,采用《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筛选高低自我控制水平的两组大学生共110名,进行2(高自我控制vs低自我控制)×2(高自我损耗vs低自我损耗)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在被试进行自我损耗任务后,加入共情处理,探究自我损耗后的个体,在共情的作用下对内隐态度的影响。以上述框架为研究导向,本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大学生的内隐利他态度受到自我损耗的影响,低自我损耗比高自我损耗的被试表现出更强的内隐利他倾向,且这种影响不受个体情绪状态的影响。自我损耗条件下的内隐利他不存在性别差异。2.自我控制水平的不同,在自我损耗后的内隐利他倾向也不同,即高自我控制水平的群体表现出,高自我损耗后的内隐利他态度显著低于低自我损耗的群体;低自我控制水平的群体,则在自我损耗后的内隐利他态度不存在差异。3.共情条件的诱发后,能够补偿自我损耗所引起的内隐利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