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比较分析法等方法,研究生产要素的国际间集聚对一国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要素集聚是产品、劳动力、资本、知识、技术、制度、管理理念与方法等一系列经济要素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是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产生效力的过程。要素集聚具有动态性、非均衡性、结构偏向性、方式多样性等特点。货币资本要素集聚通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人力资本要素通过移民,商品与技术要素则主要透过对外贸易集聚于国内。要素集聚既可表现为境内聚集(如资本流入、商品进口、劳务输入),也可以是境外集聚,如通过业务外包、跨国公司吸收境外要素。要素集聚的基本动因是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要素集聚的最主要因素是制度、市场和技术。对中国而言,制度创新是要素集聚的第一推动因素,市场化改革则是持续推动因素。要素集聚推动了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推动了国际分工形式的多样化,促进了国际分工边界从产业向产品发展,同时也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和金融危机的国际传递。一国要素禀赋是静态比较优势形成的基础,而内外部要素的交融组合则促进了比较优势的动态化,进而形成一国竞争优势。要素集聚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决定国际分工地位。要素集聚、国际分工、比较优势三者的相互作用,使荷兰成就小国大业,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使美国成为当今世界霸主。生产要素的集聚是一国由弱变强的主要力量,但当要素集聚环境不再具备生产要素逐渐散去时,则导致这个国家逐渐衰落。中国对外开放30年来,通过开放市场、放松管制、提供税收优惠等举措,聚集了大量国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外部要素,与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要素集聚优势,国际分工地位大幅提升。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吸引大量国外直接投资、充当国外公司加工制造基地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被定位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和大多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组装以及部分非核心零部件的生产环节,处于国际价值链增值环节的低端。把中国国际分工地位从价值链低端逐步提升到中高端,必须首先利用自身要素禀赋优势,同时要完善制度,集成并创新技术,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请进来”同时积极“走出去”聚集外部要素,积极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要素集聚机遇,正确定位企业在要素集聚中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帮手作用,最大化的发挥内外部要素集聚的效用,努力变静态优势为动态优势,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中国只要能制定出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包括低成本劳动力资源)、又能积极聚集国际要素的政策,就能一步步从发展中大国壮大成世界强国。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系统分析了要素集聚的基本特征、实现方式、影响因素和经济效应,阐述了要素集聚与国际分工、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要素集聚可以改善先天性要素禀赋优势,从而获得更大比较优势,最终提升一国国际分工地位的集聚优势循环的观点;提出全球化是新的要素集聚机制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