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是由药物、食物等致敏原引起的全身超敏反应,主要以I型超敏反应为主。在法医学实践中,过敏性休克死亡案例较为常见,但由于缺乏特征性病理形态学变化,往往是法医病理学鉴定中的难题。大量实验表明,死后生化学是利用死后血清、心包液、玻璃体液等体液内各生化指标客观判定死前病理生理状态,特别是死后血清总IgE(Immunoglobulin E)的检测可辅助诊断过敏性休克并已有所应用。然而,由于我国尸体以冷冻保存为主,在法医学实践中,血液在经过冻融后受溶血干扰严重无法分离血清。而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对于溶血样本采取重新抽血分离血清,并不直接检测溶血样本。这使得死后样本几乎不可能采取正常临床检验手段,进一步给死后总IgE的检测带来了难度。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由于样本的送检、移交或检测不及时等因素造成样本需进行暂时保存,一般情况下为冷冻或冷藏保存,有时还需长期冷冻保存备检的情况。目前,上述两种实际问题对总IgE的检测的影响程度尚不明确。虽然在针对临床样本的临床研究及死后样本的法医学研究中已有对部分指标(如NT-proBNP)冷冻及不同保存条件稳定性的研究,但针对死后样本总IgE在溶血及冷冻条件下,血清及血液总IgE的冻融稳定性、不同体外保存条件下的稳定性及检测结果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针对于溶血及冷冻情况下总IgE的稳定性加以研究,并对在溶血情况下如何得出反映真实血液总IgE检测值进行探究。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收集死后48小时内非冷冻尸体的尸检样本40例,其中共21例血浆,19例全血。分别将样本置于-20℃、4℃、25℃及-80℃条件下,第0、3、7、14、21、28天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样本IgE浓度,并利用5次反复冻融处理的样本探究死后血浆及溶血样本IgE的稳定性。应用电化学发光法(Electrochemiluminescence)检测处理前、后的血浆、溶血样本中总IgE。第二部分:收集非冷冻且死后72小时以内进行的尸体解剖案例心血样本33例,每例分离血浆及通过反复冻融制备全溶血样品,全溶血样品经超滤处理获取超滤液。应用文齐氏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检测血浆、全溶血样品及其超滤液中血红蛋白浓度;应用电化学发光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浆、超滤液中总IgE。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 20.0软件(美国IBM公司),利用线性回归对ELISA及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的超滤液及对应血浆IgE检测值进行回归分析并计算相关系数。比较分析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应用GraphPad Prism 5.0进行作图。结果:1、血浆IgE在-20℃、4℃、25℃三种保存条件下随着保存时间延长,降解率增加,且三种保存条件下降解率接近,28天后降解率均在15%左右;而溶血样本中IgE降解速度快于血浆,尤其室温条件下28天的降解率>40%。2、血浆样本-80℃冷冻一年后检测值与冷冻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溶血样本-80℃冷冻1年后有所降解,与冷冻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死后血浆及溶血样本在反复冻融5次后检测结果与冻融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超滤液中血红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全溶血样品(P<0.05)。ELISA及电化学发光法测得的超滤液均与血浆具有相关性,电化学发光法相关性(r=0.984)优于ELISA(r=0.635)。两种方法测得的超滤液经各自校正方程(ELISA:y=0.503 6x+285.45;电化学发光法:y=3.059 3x+2.017 3。)校正后数值与血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20℃、4℃、25℃三种保存条件下血浆样本IgE稳定性优于溶血样本,建议死后血液样本及早分离血浆或血清留存;2、死后血浆及溶血样本中IgE均具有良好的冻融稳定性,可耐受5次冻融循环。3、IgE在死后血浆中可保持相对稳定,并可在-80℃条件下稳定保存一年时间;溶血样本中IgE稳定性较差,即使-80℃条件下经一年时间保存后也有明显降解。因此对于需要长期-80℃保存的样本建议以血浆或血清形式保存。4、超滤技术对全溶血样品样品具有良好处理效果,电化学发光法及ELISA法检测的超滤液经校正方程校正后校正值均贴近溶血前血浆水平。超滤技术联合电化学发光法结果最佳,可应用于冷冻尸体溶血样品总IgE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