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肺癌变早期相关分子事件研究前言:肺癌是以多种分子改变为基础的一大类肿瘤。探索肺癌变过程中发生的分子事件、特别是癌变早期的相关分子事件,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科研价值。材料和方法:本部分研究从内镜科收集了99例周围型肺部病变的气道上皮细胞样本及41例肺鳞癌变多阶段的组织样本,然后进行样本RNA的提取、使用Agilent SurePrint G3 Human GE v2 8x60K Microarray进行表达谱芯片的检测。结果:对气道上皮样本表达谱的分析结果发现:吸烟影响气道上皮细胞的基因表达。恶性周围型肺部病变的气道上皮中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防御应答、免疫应答、细胞因子应答、应激反应、免疫系统过程调节等。不吸烟女性气道上皮的分子谱受周围型肺部病变的良恶性、临床分期的影响。在不吸烟的恶性周围型肺部病变气道上皮中下降的分子通路包括:免疫、细胞周期、脂类代谢、rRNA转录、tRNA氨基酰化;升高的通路包括:核糖体蛋白。Ⅰ型IFN信号通路在胚胎肺发育过程中是上调的、而在肺癌变过程中则是下调的。而且Ⅰ型IFN信号通路中基因在临床表型的区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对肺鳞癌变多阶段组织样本的分析中,从重度不典型增生进展到Ⅰ期肺鳞癌的基因表达改变在整个肺癌变过程中最为显著;这一过程的分子改变主要与细胞外基质相关。结论:气道上皮分子特征有助于鉴别远端周围型肺部病变的良恶性、且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恶性周围型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气道上皮的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在肺癌变过程中、包括癌变早期阶段都是下调的,有助于肺癌高危人群的筛选。而在肺鳞癌变多阶段过程中,细胞基质相关的基因表达在肺重度不典型增生进展为Ⅰ期肺鳞癌的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是肺癌变过程的相对早期的分子事件。第二部分支气管镜刷检结合画图方法在周围型肺部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三年1143个病例的工作总结前言:常规气管镜下的支气管镜刷检对周围型肺部病变的诊断率低。在本项研究里,我们引入了一种可以常规使用的、并能辅助支气管镜刷检的手工画图方法、并评价了这种方法在恶性周围型肺部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这种画图方法主要包括气管镜医师依据薄层CT图像信息来绘制一系列支气管开口的示意图、并标记出路径过程中每个分叉处的目标支气管。这个画图方法可以用来引导气管镜的进镜及刷检。通过对2010年7月到2013年6月期间的支气管镜刷检结果来评价这个方法在恶性周围型肺部病变诊断中的价值。结果:Group 1(支气管镜刷检-无画图方法)、Group 2 (部分病例:支气管镜刷检-结合画图方法)及Group3 (支气管镜刷检-结合画图方法)对恶性周围型肺部病变诊断的敏感度呈上升趋势,分别为17.0%、25.8%、31.5%(P<0.001)。对于病变最大径超过3 cm,这三组的敏感度也是呈增高趋势,分别为25.1%、38.6%、50.9%(P<0.001)。这一画图方法辅助支气管镜刷检对恶性周围型肺部病变诊断的敏感度与病变的大小、病变的性质、病变与目标支气管的关系、目标支气管及其所在叶支气管开口的距离以及路径的可行性显著相关(P<0.001, P=0.039, P<0.001, P=0.031及P=0.020)。结论:与常规的支气管镜刷检相比,支气管镜刷检结合画图方法对恶性周围型肺部病变诊断的敏感度有了显著的提高。在日常临床工作中,这种画图方法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经济、方便的引导进镜。